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艳 《文教资料》2008,(35):52-53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传达.本文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首先应深入分析原诗的意境,然后选择英语中相对应的适宜的语言,充分传达其意境.  相似文献   

2.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3.
熊皓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294+306-294,306
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诗歌的不可译性,意象再造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译诗是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尤其困难。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多义性、语义的模糊性及意蕴的含蓄性三个方面决定其解读空间及英译难度,因而有必要探讨其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5.
史艳华 《考试周刊》2013,(88):26-27
汉语古典籍的英译目前已成为较热门的学科,本文意在对古典籍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等的翻译简史及其在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词是继唐诗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诗体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唐诗有着区别。在古典词的英译中,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之在英译中造成了词本身所具有的简约美、深遂美、灵动美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语言形式与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指出在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在翻译中对待诗歌形式的不同策略取向下各种译文的得失,指出对诗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富含韵律的语言,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也越来越受瞩目。由于诗歌的英文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从教学实践的感悟出发,提出了在诗歌英译方面的教学指导建议,包括文化差异的理解、知识水平的提高、翻译技巧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英语格律诗和汉语格律诗各自的特点,认为英语诗歌格律经历了由音步格式到节拍的演绎过程,而诗行中汉字声调上的平仄变化则体现了汉诗的基本格律。通过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比较,文章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在英语格律诗歌汉译方面所产生的争鸣。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偶和对仗(一种比较严格的对应),经常使用,以反映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双方.把对偶、对仗,"形""神"兼顾地译成英语,是相当困难的.汉语靠"意合"理解,较少词语可含蓄颇多意蕴.英语讲究"形合",要求词语间形态的关联.往往因诗词的委曲宛转、引起误解以致误译.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中英古代爱情诗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英国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写手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语篇与英译语篇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有什么样的具体差异,如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值得研究。从语篇的角度,就意象特征、文化特征和形式特征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揭示这三种特征对英译语篇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庞德的意象主义与其译诗《华夏集》的关系.认为1915年庞德的译诗《华夏集》出版,中国古诗由此进入英语诗歌,其鲜明的意象元素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进一步提供了实践支撑,为意象主义添加了营养及活力.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汉语古诗的灵魂,其翻译再现至关重要然而却又十分困难。本文依据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从"意境"的渊源、产生、发展,以及"意境"的特点、条件要求等方面,考察汉诗"意境"英译的可接受性,认为目前条件下其接受性应属有限,评析相关译作时宜防止仅从本族文化视角审视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