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一种服务型、人性化和自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谐管理的哲学语境是从斗争哲学向“和”哲学的转换,“和谐人”假设是和谐管理的人性论基础。和谐管理有利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实现和谐管理,就要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武术蕴涵的伦理思想和哲学文化意蕴,传播传统武术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的学校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碧 《教育探索》2003,42(3):44-46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有和谐的学校管理来保证,但由“物欲”、“权欲”而导致的“不和谐”现象,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标的完善与实现。我们认为,学校管理应当追求和谐之境。和谐的学校管理具有对立统一性、自由愉悦性和超功利性,它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祖先造字时写为“觫谐”。“觫”是形声字:“龠”为形旁,意思是在一个大房子里(演奏场所)有许多乐器一起演奏,有编钟(用三个“口”表示),有排箫(字的最下面代表排箫);“禾”为声旁,说明这个字读作“禾”。这个字说明,各种乐器虽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按照一定的“章法”“韵律”,却可以合奏出动听的音乐。“谐”,亦形声字,是声音和谐之意。把“和谐”这个词用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种关系之中,是形容其“配合得适当、协调”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彭钢 《江苏教育》2008,(1):21-22
戴铜校长在表达自己的管理哲学时说,“人本”是管理基石,“和谐”是治校方略。 在当今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样的教育哲学和管理理念并不新鲜,人人会说。而如何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具体化为学校发展的思路、共识和愿景,则需要更具体、更本土、更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述。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中和”理念蕴含着追求宇宙万物平衡有序、普遍和谐的哲学智慧。儒家认为,为了走向身心发展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须对人、对事“执两用中”、“叩两竭中”,同时还应谨守“和而不同”的准则。“中和”理念对于当今学校德育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追求具有独到的启迪作用,这些作用从“欲理并重”、“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方面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和谐指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是世界的正常状态与自然本性。以和谐为基本范畴的和谐哲学,包括现有各种哲学体系中包含的和谐思想与当下以和谐哲学为题的专门研究成果。素质教育以和谐为自己的价值核心与哲学诉求,力求从和谐哲学原理中获得若干新的认识和实践启示。和谐哲学内化为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信仰,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始终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理想追求。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单位的构建。构建和谐单位,是一种实践境界,具体表现在:抓和谐,是一种发展境界、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存境界和一种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有效和合是管理的一项永恒主题,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是一个具有“可以和合”属性和具有“愿意和合”期望的和合人。人本和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既是重要的,也是客观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和合文化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挖掘和合文化的积极因素,以规避市场经济机制的消极效应。这要求:树立尊重多样性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正视差异性、体现包容性的人生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确立主导性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具有现代性的和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社会单体意在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构建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与主导。它应该是具有和谐属性的文化。它与和谐社会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哲学视域下。和谐文化构建的关键点是通过创新先进文化。更新人们思维深处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树立正确的法治和谐观,是科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现代和谐,必然是法治和谐。法治和谐观就是人本、自由和谐观,矛盾、多元和谐观,理性、整体和谐观,动态、平衡和谐观。总体上说,就是以自由的秩序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