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选择的两篇散文是国外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两者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却极近似;都是以朴素而又抒情的笔调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矶鹞带来欢乐》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因患不治之症而早逝的小女孩的形象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颗纯洁无邪、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童心";在《献给母亲节的礼物》里,作者以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母亲节因思念远在外地的双亲,结果和丈夫、孩子一起到附近的疗养院探望了一位年迈的病人,表达了"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这样的文章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感动。它们不但给人以高尚的艺术享受,同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编者  相似文献   

2.
监利县,我的故乡,是个非常迷人的地方.……在那儿有我童年的笑声,少年的梦影.这是1985年我在一位朋友家里信手拿起一本散文集翻阅时读到的.当时,出于职业关系,我盯着文章标题右下方的作者姓名仔细看着——王轶猛!这竟是我慕名已久的一位旅台乡贤写的散文《月是故乡明》.虽然对作者了解不多,但我久闻他和他的胞兄王遐举先生是一对蜚声海内外的书法昆仲.一个在大陆被推为中国“书坛八仙”和京都“五大名笔”之一,另  相似文献   

3.
能够把既能写又能画的作家集拢在一起,为其精妙的短文配上浪漫的插画,编辑一套“话里画外”系列丛书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通过朋友辗转联络到了阿成、聂鑫森、何立伟3位在文学界很有分量的作家。于是,阿成的《影子的呓语》、聂鑫森的《阑干拍遍》、何立伟的《稿纸上的蝴蝶》很快从东北、湘西寄到我的案头。精妙独到的文稿、画稿很快被电脑制作出来,却在封面设计上出了意外,美编一连拿起几个方案都找不到感觉。偏是一位颇前卫的女孩用碳条、竹筷、玉指鼓捣的线条、色块和字符,组成诗意的设计风格。作者的闲章和自成一本的签名书亦陡添情趣。“话里画外”系列文丛,推崇的是文化人的情怀和写实主义,话里画、画外音,突出当代文人的文画功底,以达到文画互动,文画互补。文本、画本应是相同的艺术门类,自古文人既能文又能画,赏画咏文如对月饮酒,是人生乐事。只是现代人很难寻到这样一种文化的浪漫。人们只能在看书画展时,方能获取些微精神慰藉。这也正是老画家黄永玉的配画散文甫一问世,便购者踊跃的原因所在。精神与感官的愉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在策划这套文丛时,便希望通过第一批作者的推出,能够招募到更多有文采的写家画家为读者呈上美味的文化快餐。三位作者画风各有不同。何立伟自称的...  相似文献   

4.
那是两年前了,我在<参考消息>报的"华人文苑"版上看到了一篇叫<天籁>的散文,选自台湾的<中国时报>,作者署名"阿林".因为内容是写大理的三弦、唢呐等乐器的,文笔又相当优美和老辣,我接连看了几遍后,便对同一个编辑部的小杨说,"这篇<天籁>写得很地道,作者可能是位早年流落到台湾的白族老知识分子吧?"小杨一看哈哈大笑说:"什么老知识分子,是医学院赵敏写的.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虽然没写过以“实践论”为题目的文章,但他的确在文章中发抒过“实践论”的观点。这集中表达于他的两篇散文《石钟山记》和《日喻》中。 《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是鄱阳湖靠东岸的一块巨石。它以能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对此,《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解释是:“巨石下临深渊,微风掀浪使水石相击而然。”对此说,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还曾亲自去探察。经过敲击,他听到南石  相似文献   

6.
一 華文文學中的困境意象在古今中國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家喜歡採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敍事模式來表現個人不幸的遭遇。在現代作家中,郁達夫的小說《薄奠》敍述一位潦倒不得志的作家“我”和一位窮困至死的人力車夫的認識,另外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描寫一位落魄文人與煙廠女工陳二妹因同住在一層組屋而認識,  相似文献   

7.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六个字。哈姆莱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莱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而且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To be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得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得单调、平庸而贫乏呢?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是活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  相似文献   

8.
項陽 《中国文化》2010,(1):26-35
<正>我的《乐经何以失传》短文在《光明日报》发表,讲《乐经》是为周代国家大祀所用的"六代乐舞",意在与大学术界交流。这个话题见仁见智已有两千年,相信研讨还将会延续。多位师友意见左右。相右者以为是一种新视角,开拓了思路,相左者则坚持《乐经》仅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10.
肆无忌惮之人1932年,父亲因在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而享誉中国文坛。《论语》专门刊登幽默和讽刺性文章,而父亲撰写的稿件最吸引读者。他的散文嘲弄政府官员,他曾说:“虽然你是个官,你仍然是个人,”并描绘现代生活的不当之处。每一期新的杂志一出刊,学生们首先读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11.
散文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5-76
2011年上海散文创作又有新的进展,出版了~批散文集。沪东工人文化宫、新东宫文创中心编辑、出版的《红色情怀——“建党九十周年”征文集》,收有近90篇(首)散文、诗,全书分为散文和诗歌两辑。书中散文或缅怀往事,或放歌未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党、对祖国的一腔深情。  相似文献   

12.
184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查尔斯·狄更斯(Charies Dickens,1812—1870)和他的妻子离开利物浦,登上了途经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开往美国的“布里坦尼亚”号汽轮。这时的狄更斯,再有一个月就要过30岁的生日了,而许多使他扬名于世的杰作都尚未问世。不过,他已以《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及《奥列佛·特维斯特》的作者而闻名了。一大批崇拜者在先前的殖民地恭候着他,在他全部旅美期  相似文献   

13.
侯颖 《世界文化》2005,(7):28-29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一段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该书就销…  相似文献   

14.
幽默四则     
不可胜数在词汇课上,小学教师正在讲解《不可胜数》一词。他说:“数量如此之大,以致人们无法计数。例如人的头发。”此时,一位小朋友举手发言:“老师,您举的例子不当。我爸爸的头发可以数出来!”快速致富佩罗走进书店,对老板说:“我要橱窗里摆的那本《如何快速致富》。”书商转身取下两本书。佩罗说:“我只买一本”。“我知道,”书商回答说,“这里一本是橱窗摆的那种,一本是《刑法》,我们总是将它们一起出售的。”等待秋天一对夫妇参观画展,丈夫驻足观赏一幅画作。该画为展示女性身体美,只在隐私部位加上几片葡萄叶。妻子见…  相似文献   

15.
美国母亲节     
美国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在这一天,母亲已经故世的人常常佩戴白色的石竹花,母亲还活着的人则佩戴粉红色的石竹花。1907年,“母亲节”首次的庆祝仪式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特意为母亲们做了一次礼拜。这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安娜·贾维斯开创的,随即迅速流传开了。1914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发布了一项公告,下令在“母亲节”这一天,公共建筑上都要升美国国旗。  相似文献   

16.
刘涛 《寻根》2023,(2):125-131
<正>目前,学术界关于汕头与台湾族群互动研究已有论述,对后学研究有所启发,但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探讨的空间。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多将“河老”写作“福佬”,而未述及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出现“福佬”本字“河老”。洪维晟《16—18世纪往来台湾的潮州人群初探》一文述及潮州人由于使用福佬话而被视为台湾“福佬人”,认为相关的地名与民间信仰遗存可反映其本来面目,却未从“福佬”一词由来,  相似文献   

17.
杨纯柱 《大理文化》2017,(12):59-64
正一左中美是近年来云南创作势头良好,作品个人特色鲜明的青年作家之一,也是目前居住在大理的唯一一位中国作家协会女会员。这位来自漾濞的彝家女子,从事文学创作十多年,先后在《民族文学》《文艺报》《散文》《散文百家》《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等数十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多篇作品入选《散文选刊》《读者》《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2015卷》等选刊,荣获第七届云南省政  相似文献   

18.
张慧 《华夏文化》2005,(2):16-16
《南京日报》3月17日“非常关注”(B5)版上刊登一篇有关张中行的文章,序中说:“北大燕园曾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老中的金、邓、季已仙逝,张中行也已96岁高龄了。”看此,我很吃惊,因为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还算关注文化和新闻,像季老这样的国家级文学大家,如果“仙逝”了媒体应有所报道,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娇杏这个人物因作者对其着墨不多,故形象不甚鲜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物”。那么如何看待这一人物呢?我们认为,在这样一部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宏篇巨著中,作者着意描述了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机,绝非闲来之笔,乃是大有深意的。王蒙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强调一种宿命”。这种看法颇为中肯,深得《红楼梦》之意境,而娇杏这一形象应当说是这种观点的最好印证。娇杏,这个甄府的丫环,因意外遇到了穷儒生贾雨村,见其虽然贫困落魄,却相貌不俗,更兼常听主人甄士隐提及此人…  相似文献   

20.
高雪 《世界文化》2009,(6):21-21
母亲节那天早晨.我想全世界的母亲都像我一样,被孩子们强行按到床上,被“赦免”做早餐,因为今天是母亲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