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故事新编》的创作基础及其历史意义黄佳岩《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历史小说集,共收八篇作品。其中属于前期的有《补天》、《奔月》、《铸剑》共三篇;属于后期的有《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共五篇。这些作品的创作从1...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作家,也是世界讽刺艺术的大师,他的全部创作几乎都带有深刻的讽刺特征,为世界讽刺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新编》是鲁迅第三部小说集,收历史小说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故事新编》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等国翻译出版,在世界各国发生广泛影响。 鲁迅对《故事新编》颇多谦词,如“内客颇有些油滑”,“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游戏之作居多”……,其实,这倒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故事新编》的艺求特征——讽刺。  相似文献   

3.
方未艾 《华章》2011,(2):28-29
一、整体探讨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里风格非常独特的一篇文章,“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雪恨的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反抗暴虐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4.
《哈哈爱兮歌》是许多鲁迅诗歌注释者对《铸剑》里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唱的歌词的通称。 《铸剑》开始写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厦门大学,完成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广州中山大学,是《故事新编》中最早译成外文的一篇。一九三六年三月鲁迅在复给日文译者增田涉的信中指出:“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于理解的。”这说明《铸剑》里的歌确是相当难懂的。陈梦韶先生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鲁迅的《铸剑》与古代小说《列异传》、《搜神记》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指出了《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比较了前后两者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的迥异;论述了《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推陈出新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说《故事新编》景山鲁迅的(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最早的《补天》写于1922年11月,最晚的《采薇》和《起死》写于1935年12月。尽管(故事新编)8篇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鲁迅其他的小说,《铸剑》无论是从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审美趣味上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精神联系。从想象力与诗性美、虚构性与传奇性两方面探讨《铸剑》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鲁迅《致赵其文》的两封信入手,结合鲁迅创作小说《铸剑》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铸剑》中眉间尺(包括眉间尺的父母),宴之敖者等主要人物、情节,较全面地剖析了《铸剑》——复仇的文学这一深刻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历时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深刻质疑和大胆反叛。反讽与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常用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故事新编》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与戏仿艺术,揭示其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文本的开放、多元、不确定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新编》文本超越时代、跨越时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本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題材的短篇小说集。它不同于取材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吶喊》和《彷徨》,所以有独立研究的必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爭服务的。《故事新编》虽然取材于历史、神话或传说,但只是从中“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鋪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眼前的战斗。大概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将它題为《故事新编》吧!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艺术上是富有特色,別开生面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铸剑》通过对古代志怪小说的更改,构建起了崭新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同时,作者创造了一系列充满反讽的情节消解着文本的核心内涵,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和历史真实感。本文通过阐释新编文本对源文本的建构与消解,发掘其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铸剑》与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均属于短篇历史小说,学界对于二者的比较,主要是有关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因此,本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铸剑》与《豹子头林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