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代青少年学生出生于互联网时代,是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基本媒介素养,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尤其是新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性分析和合理使用媒介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的运用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与迅速崛起对新闻传播业、新闻传播学科而言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以数字化为基础、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受众行为的改变,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在当今发展中需要面对并加以实现的主题。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教学而言,怎样在互联网时代、在媒介融合这一趋势中培养能很好适应和融入现实发展,被新闻传媒业需要的人才成为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引导学生搭建"自媒体"平台为起点,结合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扩展,来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今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不断融合,融媒体语境下的信息生产、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分析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凸显大学生媒介使用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运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大学生媒介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涌现出了数量庞大的APP,其中新闻类APP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与报纸、电视一样,它也通过自身的媒介特点表现着不同的媒介偏好。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法对新闻类APP的媒介特点进行解析,通过案例探究这种新闻类新媒体在媒介语境上具有什么样的倾向性,分析受众在这种媒介生态下所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出现后,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传播学界从青少年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角度对媒介使用影响的专门研究,多是基于传统媒介进行的,而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不多。那么,影响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并继而在使用网络效果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有哪些?运用实证数据对此进行探讨将能得出具体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进入推行阶段。美国作为老牌传媒大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已初现端倪。本文尝试从分析美国的媒介融合情况入手,探索通过分析美国媒介融合的经验及教训为当前正处在三网融合语境下的中国传媒业找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发展背景之下,媒介融合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对于高职教育产业而言,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顺应这一趋势成为了决定高职教育平台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媒介融合下高职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教育相关理论,探索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平台的发展模式,从而找出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下教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探索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下教育产业的新型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教育资源整合,高职教育产业链延伸,优化网络化课堂等对策,更好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产业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使用、传播和参与媒介的重要平台,媒介素养的性质因媒介秩序的变化而改变,数字信息传播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实践现场,互联网行为是身体缺席、情绪和言论“在场”的网络社交,具备鲜活的研究现实性。林生斌事件的发酵与他同公众所建构的相对稳固的情绪话语关联同步,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进入事件现场,从数字信息传播的知识转译和能力增值这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在认知层面和立意表达层面所呈现的具体实践行为,以及这些实践与教育核心本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代树兰 《宁夏教育》2013,(2):40-I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及其他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唯印刷媒介是读”的读写能力观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包括互联网及其他信息与传播技术运用在内的政策举措,为学校提供新的信息与交流技术,以确保学生高水平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