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慈以其诗歌中对"美"的追求而闻名。在他"美"的理想中,隐含着对人性和历史的人文主义思考。"美"是济慈道德的标志,心灵的"无私"是感受"美"的能力,也是道德的要求。诗人培养"消极能力"以书写真"美",世人则培养心灵的"无私"以领悟苦难的意义,升华灵魂。"美"的理想代表的就是济慈人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韩少功深得其意并亲身实践,其《暗示》中通过对文革等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摇滚等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分析,表达了他自己对隐秘信息、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其中第二卷"具象在人生中"更是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读。文章仅以《暗示》第二卷为例,阐释其作品中关于人性复归的"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3.
约翰·济慈(1795—1821)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爱美,常在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对美的崇拜,因而雪莱在《阿童尼》中说:“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啊,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爱。”自雪莱以后,人们提起济慈,就往往把他和美联系在一起。《剑桥英国文学史》这样总结:  相似文献   

4.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毕飞宇的小说语言轻盈而凝重,以自己个性化的语风实现了他的小说理想,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营造审美的王国,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席勒美学思想是以审美为手段最终实现人性的完满,人的自由。他推崇古希腊社会是因为古希腊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他谴责现代科技的片面发展对人性的破坏,认为只有美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满。席勒注意到人的自由自主对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他追求美的理想,强调审美心境对人的净化提升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后现代文化转向,重建艺术的教化救赎功能,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人们有着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相当一批欣赏济慈的评论家和读者都将济慈视为一个唯美是求的诗人.他们认为济慈的诗歌远离社会现实.但事实上,济慈所追求的美并非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他的许多诗作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正是由于济慈对现实生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并且把探索中所获得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更深刻的感悟与他的诗歌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促使他的诗歌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许多诗篇都属于英国中上最辉煌的作品之列。济慈在他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并不肤浅,而是一种深层次数。本文选取了他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分析,试图找出诗歌中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矛盾。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使得诗人所向往追求的美升华为一种现实的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2.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着重谈及的是废名、沈从文、萧红、艾芜和孙犁的作品。理想,作为一种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期望,本文将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论及。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的理想注重人性和审美,是一种在美的包容下,逐渐趋向于社会的美好人生图景。废名一沈从文一孙犁抒情小说中的理想体现了从市美理想到人生理想再到社会理想这一与时代暗合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艾布拉姆斯将济慈诗学归属指向"艺术家"的"表现论"这一划分至今依然是国内外学界主流认识。但整体细读济慈诗文书信表明他奉行指向"读者"的"实用论":他认为诗人是"所有人的医生",致力"给世界敷上一层镇痛软膏"。济慈诗学的"实用论"倾向既是他继承伟大诗歌传统的结果,也是他关切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症候的产物。将济慈诗学重新厘定为"实用论",有助于揭示济慈诗学与他社会文化批评思想之间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用力最勤和传播最广者要数美育,他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确定了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他是我国近代美育的真正首倡者和奠基人."[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曾受到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影响,其中席勒的影响最为重要. 一、理论命题的接受 1.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 在席勒看来,现代人生活在自己创设的钟表机械式的社会里,活动被局限在某一领域,与自身专业无关的素质被压制,变成了职业和专门知识的标志,失去了人性的完整与生存的和谐.表现在群体上,上层阶级懒散,性格败坏;下层阶级粗野、狂暴.在个体身上,感性与理性各自为阵,彼此失调,"不是这一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2]为了弥合人性的分裂,把人引向自由解放,席勒选择了美育.他认为经验世界中的美可分为两种:"融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融解性的美"以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给缺乏约束的人带来法则;以感性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增加活力,让长于抽象思辨的人解除概念的统治,增添生活的情趣;"振奋性的美"即崇高,以恢复力为目标,防止文明化导致的现代人性蜕变:柔和蜕变成软弱,自由蜕变成任性.两种美充分发挥作用,最后变成一体性的理想美,人性因此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三十三年行半步》为理解张承志的思想方法提供了相对明确的路径。他的思考与写作,是以"正义"为理想追求的"文明的游击战"。在"人文地理"的方法中,他借助空间抵达历史,不断寻求"思想"在当代的可能性。不过,在新的语境中,"思想"的边界与传播有效性问题,也是制造了"张承志难题"的张承志要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沈楠 《英语辅导》2008,(4):145-148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诗人,其生动形象、精辟深刻的诗学理念历来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济慈的诗歌和书信为依据,尝试对他的两个重要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和"天然接受力"作出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和艺术哲理。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呈现给我们的主观幻觉美,是他诗歌的基本形态。他诗歌选材宽泛,风格意象化。其诗的形象可感性是在物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诗中真情实感,意境入化。济慈创造的美是梦幻式的美,这种美贯穿于所有诗歌中。作品蕴含的情调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通过咏叹大自然的美来捕捉情感智慧世界里的闪光点;通过物质世界的奥秘展现个人审美理想并召唤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