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中频繁的使用被动语态,而与此相对,我们在汉语表达的时候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而尽可能地使用主动句,使句子的表达通顺流畅。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哥儿》、《心》,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以及其汉语翻译版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日语的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进行研究分类,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日语学习者正确地翻译并且正确地使用日语的被动语态,以及翻译日语的被动语态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其汉译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被动语态在英汉句子的表现形式是非常不同的,从语法体系上看,英语的被动语态句式属于动词的语态范畴,而汉语的被动句则是属于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表现形式。在英汉翻译时,英汉语被动语态之间的翻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以此来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通顺流畅,给人以美感。然而,要使译文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却不是一件易事。被动语态的翻译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因为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科技文体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被动语态的翻译需要我们认真推敲。为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列举几种常见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科技文章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相当频繁,但在汉语中则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在进行汉译英时,如何将被动句更好地翻译成汉语,使译文简洁、客观、准确,更符合汉语的习惯,是广大英语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英鑫 《现代英语》2023,(18):108-111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尤其以科技英语为主。在多数情况下,为了让文本更为客观、正式、委婉,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避免给人主观臆测或个人判断的感觉。汉语中被动语态并不常见,因为汉语的被动语态往往带有负面含义,对动作承受者来说,大多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因此,译者在处理被动语态的翻译时,不可拘泥于原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文章从功能对等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产出忠实、通顺的译文,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较广。在英译汉的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被动语态的译法需要英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有一些可以保持被动句,但也有一些可以翻译成汉语主动句。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一些译例,探讨了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钱伟 《英语广场》2023,(11):27-30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表达较为客观的文体中。而汉语因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被动语态相对较少。鉴于英语被动语态使用普遍,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受限这种语态上的差异,本文提出译者在翻译英语被动语态时,需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解决这类难题。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汉语来讲,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为普遍。而在考研英语英译汉题型中,被动语态也是经常涉及的项目。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考研英语中常用的5种实用翻译技巧,为考生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到翻译过程中,实现目的语的有效表达,帮助考生提高考研英语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11,(34):131-132
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很广泛,而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少。翻译成汉语时大多数的被动句可以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转换成主动句,若保留其被动语态,则除了译成汉语的"被"字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含有被动概念的词语或句式替代。本文就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表达法进行归纳,以便翻译初学者学习。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