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謇和孙中山在关于发展工业、商业、交通等产业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张謇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创办一系列的企业来探求救国道路,而孙中山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质属于改良性质,而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则是改革性质的,主张以全新的资本主义模式来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2.
张謇是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及政治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謇能够坚持"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理念,创办诸多职业院校,并成为国内早期的职业教育奠基人与开创者。在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历程中,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已深度地融入职业教育理念中,并为后世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启示。对此,本文结合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职业教育思想,探究其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开发智力资源,这是张謇从事实业活动及其实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引进人才、利用“外智”则是张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张謇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张謇兴办实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思想导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提出实业救国主张.其核心即为棉铁主义,为此,张謇力主拒洋货,倡国货,而其方法一为政策导向,通过减税或提供政府补助、奖励等形式,引导扶持;二是合力论,即合商势、商智、商力,一致对外。张謇将棉纺织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付诸行动,而解决资金的途径为引进外资。张謇之所以产生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思想,其原因一为汹涌澎湃的实业救国思潮这一外部氛围的营造。二为性急心态.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游刃有余.最后则为对利润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思路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意义,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  相似文献   

6.
清末状元张謇针对朝廷无能、经济落后、外侮内乱的社会背景,提出了地方自治的思想.这一思想不是谋求地方政治的自我控制,而是经济的自我主治、自我发展、实业救国.它以兴办实业、举办教育、开办慈善事业为三大支柱,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民生为重的愿景,有效促进了当时南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国近代第一个按自己的理念建造的城市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其一生以救国为目的从事实业与教育活动。受时代、个人、实践等多方面因素,促使其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的实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南通的近代化及后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顾润生:请介绍一下“‘张謇大生思想’体验式启蒙教育”项目的建设背景和基本内涵。帅宁华:“大生”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是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根本宗旨、强大动力和高远境界。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赓续张謇教育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着力研究“张謇大生思想”在当下小学教育中的定位、活化、运用与发展。“张謇大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救国、造福民众的大爱思想,心怀责任、勇于担当的大志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大为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10.
1906年3月25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本着“父实业、母教育”和“民智兮国牢”的思想,偕其兄张詧捐赠私资,购城中柳家巷陈氏旧宅珠媚园葺为校舍,兴办“女学”,定名为“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