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3.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东晋绘画美学家顾恺之提出的两个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是指在审美构思阶段,要超越现实对象外在的形体束缚,去把握现实对象内在的精神气韵。"以形写神"是指在审美创造阶段,要重视艺术形象之形的刻画,更好地表现艺术形象之神。这两个命题体现了从审美构思活动到审美创造活动的转化关系,是顾恺之在人物绘画的不同阶段对"形"、"神"的审美把握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其"美华三部曲"作品,深刻揭示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于在美华裔的双重影响作用,提出只有依靠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华裔的身份认同。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三部剧本的文本分析,论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对于构建华裔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作品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争取华裔在美国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确立其身份,汤亭亭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旨在为华裔发声,反抗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压迫,其代表作《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即——华裔父权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反抗双重压迫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已经发表了4部小说。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看,谭恩美系列小说中的华裔女性人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话语权威"。为了实现这种权威,谭恩美在其作品的叙述中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传统的作者型和个人型叙述声音以及较为现代的集体型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7.
通过汤亭亭与莫里森主要作品文化书写的比较分析,发现以两人为代表的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在文化书写维度上有其各自的特质,也可从中探寻到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文化书写的共性,即她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守望自己的族裔文化的同时也实践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和赵健秀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美国华裔作家,他们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争一直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章。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戏仿赵健秀,成功塑造了一位第五代华裔惠特曼·阿辛的形象,并在戏仿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她爱好和平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史,也是一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史,实现四川"两个跨越"就必须了解党史,以史鉴今,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当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实现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两个跨越"。  相似文献   

10.
电影《通天塔》从四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示了隔阂主题下的多种"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终贯穿其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着男性社会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构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沟通的隔阂,迎来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