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人性论对于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化性起伪""礼法并施"和"闻、见、知、行"三个层面看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包含一定的人性论前提。荀子人性论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化性起伪,培养能力与道德;调节需求与生产,为政治服务;培养学思知行的圣人。同时,结合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2.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和饱受争议的"性恶论"为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指出其课程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成就"道德圣人"的理想人格,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隆礼立法,"化民成俗"的重要措施就是"化性起伪"。  相似文献   

6.
荀子著名的"化性起伪"学说,以"人性恶"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点,以"化性起伪"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后天道德和政治的教化等具体手段来去恶为善。对我们当前的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等人为的努力,来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为此他提出要尊师重教,提出"师术有四"的为师之道以及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荀子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修身观是先秦儒家札学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以札的道德化、先验化和超越化为特征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惨身观是中华民族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源头。仁札合一、推己及人和化性起伪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修身观的核心内容,而三家的侈身途径则分别注重予行、养和化。就儒家修身观和侈身途径的现代意义而官,其棱心要素在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9.
位芳 《华章》2010,(31)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同时又论证了人具备"知"和"能"的资历,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提出了"化性起伪""弃恶为善"的人性改造论.荀子德育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对我们今天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之性恶论是从人的自然性对社会性的流弊危害言之,对于士君子而言,君主、师长、朋友的教诲辅助与个人不懈努力是化性起伪的必要条件,但荀子的普遍性性恶论无法说明圣人化性起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