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独生子女易形成在家是主人,而在外却十分羞怯的性格。羞怯是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感反应。一般有下列表现:见生人害羞、脸红、说话紧张,怯于与人交往等。羞怯有气质性羞怯和挫折性羞怯。气质性羞怯是指抑郁气质类型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羞怯是逃避行为的最常见形式,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羞愧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讲就会脸红舌硬,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羞怯心理.  相似文献   

3.
一位男同学找到我,谈起自己的苦恼:“我从小就十分腼腆,和生人见面,总是不好意思。进入初中后,虽然认识了许多同学,但我从来没有主动和谁打过招呼。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刚一站起来,脸就马上变得通红,耳根发烧。再想到此刻全班同学在盯着我,浑身都不自在,手心直冒汗,舌头像打了结。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我却结结巴巴说了半天也没说清,直到老师让我坐下,我才如释重负。为什么别人能够流利地回答提问,而我却不能呢?”这位同学所说的情况是一种羞怯心理,这是在初中生中常见的现象。心理学认为,人进入青春期以后,不仅十分注重自我意识,而且更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但如果这种“关心”超出常态,变得过分注意“自我”,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束缚,以致不恰当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羞于与人接触,怯于在公共场合讲话。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产生羞怯心理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容易产生羞怯心理的人大约有40%涉及遗传因素。从人们日常生活的接触和观察来看,完全由于先天遗传的影响而造成羞怯心理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羞怯心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些...  相似文献   

4.
胡化清 《班主任》2006,(9):18-19
中学生羞怯心理表现为:与陌生人接触时感到压力,感到难为情;与人交谈时,心里发慌,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不善于结交朋友,不能与人融洽相处;在公共场合不能流畅地表达个人意见;感到自卑,对失败忧心忡忡.如果羞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校正,会导致性格孤僻,成为健康成长的障碍.心理学家认为,根据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中学生羞怯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独生子女易形成在家是主人,而在外却十分羞怯的性格。羞怯是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感反应。一般有下列表现:见生人害羞、脸  相似文献   

6.
凌萍 《西北职教》2005,(4):34-34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现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却因羞怯而故意躲避;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会脸红舌硬……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羞怯心理”。羞怯是逃避行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因自己的羞怯而烦恼。其实,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羞怯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家不妨先试试下面几种方法。树立信心。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多采取主动态度。要知道,胜利者比失败者多的往往只是一份勇气。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时,你会感到现实要比想像简单、容…  相似文献   

8.
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但过度羞怯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性影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羞怯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羞怯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也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对羞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羞怯干预的几种基本心理行为技术,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羞怯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由于羞怯而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采用Cheek和Buss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从男女生羞怯程度的差异性和羞怯程度与口语成绩的差异性两方面,对羞怯感与英语口语水平的关系进行验证,进而探讨大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羞怯的原因,有助于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羞怯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社会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羞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羞怯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均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羞怯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中学生羞怯呈正相关,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羞怯呈负相关;社会自我效能感能缓解父母心理控制对中学生羞怯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羞怯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程度的羞怯属于正常现象,甚至对促进人际交往具有正面作用;但是羞怯反应过度,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很多羞怯者痛苦的来源。羞怯研究始于1977年津巴多领导的斯坦福害羞研究计划的创立,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Zimbardo在1977年利用自我测试面向5000人的测查表明,80%的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害羞。[1]有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2.
羞怯 ,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 :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声音低弱、口齿不清、常常是话未说完就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戏打闹 ,他 (她 )却远远、静静地坐着 ,如同身处世外桃园。羞怯会使学生对所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感到害怕 ;学习上遇到困难缺乏信心 ,羞于向他人请教 ,还自认为天生愚笨。有羞怯心理的学生 ,做任何事情总是畏首畏尾 ,缺乏主动 ,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一旦形成 ,就会因羞怯、内向而导致自卑害怕。羞怯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埋没学生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班级总有几株"含羞草"。他们怕见生人,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从来不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说话老爱低着头,红着脸,声音也比较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羞怯情绪。一般来说,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一个人如果到了成熟年龄还不敢与人正常、自然地接触和交往,就会对他们终身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14.
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两个会害羞。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总会有办法的。你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一些羞怯的孩子太脆弱了,他们非常需要专家的治疗。但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每当陷入困境时,首先要求从关心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为了使父母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有些少年朋友,在与人交往时特别害羞,一说话就脸红。人多的时候,心里就更加紧张,不仅话都说不清楚,甚至连做事也常常出错,感到非常的苦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害羞的心理呢?一、正确认识羞怯心理,增强自信害羞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及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有先天性,即气质性害羞,生来就有一种胆怯心理。也有是后天形成的。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屡受挫折、失败,心灵遭受打击而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久而久之便…  相似文献   

16.
羞怯是内心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有的人成年以后还很严重,以致形成“见人恐惧症”。如果对学生的羞怯不当回事,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学生一生,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羞怯属个性心理的范畴,国外有调查显示,大约8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感到过明显的羞怯,而有40%的美国成年人称自己仍很羞怯。我们曾根据“斯坦福大学害羞问卷”并结合五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编拟了一个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课堂环境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羞怯感。如果从原因类型上划分,课堂上小学生羞怯心理的产生有这样几种:①气质型羞怯。即生  相似文献   

18.
周胜国 《学周刊C版》2010,(2):204-205
心理学认为,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及生理两方面分析了高校女生在体育学习中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讨论了如何减轻或消除羞怯心理对女生学习体育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1、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2、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