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10年澳洲民众对中国的基本评价 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澳中关系受到该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10年度“澳大利亚全球民众意见及外交政策”报告的中国相关部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所作国际民调涉华部分显示,与以往相比,2010年澳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愈发复杂: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双边经贸关系积极评价增多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影响也日益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为准确、全面了解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最新看法,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合作,在沿线17个主要国家开展了中国观调查。调查议题包括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可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传媒等具体领域的评价。调查结果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学者对于孔子在《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理解是:"民众,可以让他们怎么做,但是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不仅是错误的,也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现从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的古籍中,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对于民众,可以引导他们,但是,不可以强制他们。作者认为,对于这句话的误解始自汉代,由于专制政权现实政治需要孔子"为汉立制",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在古代,当政者向来蔑视民众,认同"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CCTV-4众多版块或栏目中,《爱世博》在报道方式和视角上独具特色。这档节目从2010年5月4日开始在CCTV-4《中国新闻》栏目播出,其宗旨是:“人人都是主角”。内容是通过与央视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和激动网等网络媒体开展合作,播出从网友征集来的图文故事、留言、博客微博、照片和视频等,以民众视角向世界报道上海世博盛事。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当前,中国形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中外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建构何以影响到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1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的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塑造者,有能力设置公共议程,选择公共话语的阐释框架,影响国际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然成为全球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参与公共讨论、建构公共话语的新传播场域。人们不仅直接从新闻网站、社交  相似文献   

8.
泰国作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和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重点和优先方向,在当地民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意义重大。关于泰国汉语传播与民众中国形象认知相关性的研究可以促进语言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在泰中国形象建设。调查研究发现,泰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整体向好的,学过汉语的群体中国形象认知明显优于未学过汉语的群体。语言文化是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汉语形象亦需积极规划。泰国汉语传播直接和间接影响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反之,中国形象也会影响汉语传播。为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大力传播积极的经济形象,继续弘扬优良的文化形象,改善薄弱的产品形象,善用流行文化和名人效应提升国民形象,努力实现在泰中国形象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汉语在泰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正>美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发布的《均势报告》显示,仅38%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全部被统计的39个国家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中位数为55%,这一统计数据直观显示了当前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消极印象,由于一系列原因,中国的发展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等常被美国媒体和民众误解、误读。那么,影响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因素有哪些?一、美对华偏见的原因分析(一)历史在塑造当今世界秩序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土地征收的正当程序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由此可见,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而言,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权,并对土地所有权人予以补偿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以国家的名义,强制取得民事主体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华文化印象调查",在世界12种主要文化中,印度民众最喜欢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中华文化有价值、创新性、有活力,灿烂、具吸引力,但2011年后,受美国文化的挑战,印度民众喜爱中华文化的程度已有明显的衰退。印度民众虽然认同中国古代圣人及其提倡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当代政治人物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但他们笃信印度本土宗教,难以利用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评价很高,但目前接触到的几率比较低,通过中国品牌制造的优良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1951年,是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  相似文献   

13.
我的手头珍藏着四张照片,照片上是几位文化大家的“书窝”。第一张照片是1990年在冰心先生府上拍的。1951年秋,成名于五四新文学的冰心与丈夫吴文藻先生,以赴美耶鲁大学任教需要转道香港做些准备为由,辗转回到北京。和所有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冰心全身心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印象、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5.
一部影集将以800多幅照片带您步入真实的旧中国,它就是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旧中国掠影》。中国自从1844年诞生了第一张照片开始,形形色色的人摄下了五花八门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异常珍贵的遗产。这部影集反映了1869年到1949年80年间的旧中国情况。它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旧中国的上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自然状况、政策实施、社会实践、制度特征以及国民的精神面貌等要素状况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从2012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2至2015年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虽然在稳步提升,但除了文化形象和经济形象较为正面以外,其他方面则多为中性或负面;在受访国家民众中,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评价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虽然重视对外宣传,近年也增加了投入,调整了策略,但总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主要调查发现1.中国国家形象国际民众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大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其次是"大国",58%认可中国是经济崛起的大国,47%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大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的国际气候会议为中国民众做了很好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而公众的广泛关注又反过来促使中国媒体普遍加强了环境与气候变化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自治区一直是西方社会涉华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压迫以及所谓人权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众对西藏地区情况的信息源以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的偏见,大部分西方民众不能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强化了其对中国民族政策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国际话语权较为弱势的背景下,通过影视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藏区社会,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好、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三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