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庞炜  王华彪 《科技风》2015,(7):252-253
县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县域经济更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除了把握县域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改革发展需要,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区有利的和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从而破解县域经济要素的瓶颈,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张家口蔚县为例,在进行深入调研并获取可行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的必要性,定义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模式,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县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当前发展阶段下似乎与创意文化产业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文化产业是县域可开发的一座富矿,如果选择得当可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新的支撑点。本文通过对泾川县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詹浩勇  刘明星 《大众科技》2011,(11):234-236,244
文化产业资本运营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尚不完善。为此,从宏观投资支持的层面看,应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理清投资范围,优化投资结构,确立投资重点,塑造市场化投资主体,积极培育新的投资形式;从微观融资支持的角度看,应加强内部融资,扩展信贷融资,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组建相关产业投资基金。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县域科技工作能力的内涵、研究进展,确立了13项评价县域科技工作能力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我国以省区为单元的县域科技能力评价模型,根据计算结果把我国县域科技工作能力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贺汝发  杜开杰 《软科学》1995,9(4):34-36,41
依靠科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宁南县政府贺汝发宁南县科委杜开杰,袁远亮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是国家科委的重点联系县,在省、州科委的指导和支持下,自1992年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来,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785...  相似文献   

7.
政策     
《世界发明》2010,(7):8-8
成都施行创意和环保产业新政 5月底,成都市第一批引导功能区发展文化创意和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在成华区正式施行,这是自成都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以后.全市第一个针对文化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散居于几个相关税种中,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在充分借鉴国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梳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其利弊,并制定相应的完善政策,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玲 《科教文汇》2014,(16):117-1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民营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先进代表,文化产业势必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阐述了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健康发展的路径,包括:彰显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激发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塑造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能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民营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先进代表,文化产业势必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阐述了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健康发展的路径,包括:彰显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激发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塑造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能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1月,党中央在"十六大"会议中提出全面启动、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我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后,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十六大"报告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明确指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且把文化产业发展定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个重要决策是党中央在文化产业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成为重要国策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增长周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总是依赖科技创新而存在及发展。根据公元607年至今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得出文化产业发展四个阶段的看法,并进一步对文化产业增长周期进行了论述。以此为背景去发掘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提出了科技创新加速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增长周期规律、科技创新之于文化产业增长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层次。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即主要由文化资源利用因素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属于文化产业低层次阶段的发展模式;二是文化技术开发模式,即主要由文化制作技术因素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属于文化产业中等层次阶段的发展模式;三是文化市场开发模式,即主要由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因素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属于文化产业高层次阶段的发展模式。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选择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大文化产业是推动昆明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举措。昆明文化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明确昆明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要推进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建昆明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大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产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但对地区的带动效益并不明显,各地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模式不清。从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提出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分析了其发展模式,并列出影响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因子体系,认为建立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依托地区经济构筑产业发展本地网络与外部渠道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崛起与文化产业是耦合发展的,城市崛起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文化产业发展又刺激城市崛起。该文在研究城市崛起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理的基础上,认为城市崛起的速度、规模、质量及竞争力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崛起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两者实现耦合发展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促进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雷鸣  思雨 《未来与发展》2012,35(7):52-54,43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极大地推进文化及文化产业大发展。未来5~10年,中国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文化生产方式科技化、文化资源继续整合转化为文化项目、接受模式的创新引发版权革命、事改企下职能转移的培育主体市场等重大趋势。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19.
李桐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25-32
"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奋斗目标,预示着文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能逆势上涨,表明文化产业具有其独特优势。以广东省文化产业八年来的发展为背景,运用相应年份广东文化产业的数据,分析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的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文化产业和低碳经济是什么关系呢?如何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文化产业呢?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观点,并且认为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