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越千户所改置平越卫.自置卫至成化时的八十多年时间中,陆续有武职调入.考察《平越卫选簿》可知,该卫武官主要由南直隶、北直隶和河南调入,旗军主要来自南直隶和湖广地区,部分来自陕西、四川、山西、福建等省区.讨论卫所职役来源地问题,应留意卫所武职与旗军来源地不一致现象.  相似文献   

2.
明初贵州安南卫由尾洒卫更置而来,从设卫伊始至成化元年,在约80年的时间里,陆续都有卫所武职调入该卫,而安南卫的主体——军则主要是洪武二十二年由宝庆地区垛集而来的。通过武职选簿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可以修订一些相当流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明代平坝卫指挥韩成后裔,适应时代变迁,明清时期偃武修文、科举兴族.民国以后,顺应潮流,顺应历史,亦武亦工,军商兼擅,振兴繁荣家族的同时,也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了黔中屯堡世家巨族漫长的演变旅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了《张家口市医疗保险系统》和《军卫“一号工程”医院信息系统》在我院的并行实施方案 ,并从工作原理和系统功能方面分析了两个系统实施接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明朝建立后,延续元代土司制度的同时,又适时改变了这项单一的统治模式,在“四面皆夷”的贵州广置卫所,以作为王朝治理的“先行军”。“蛮地”转变为“卫地”,是明廷以“卫所”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而将都匀卫改制为“军民卫”更强化了这一举措,既统领军政,又“辖土治民”。因而,“军民卫”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在弱化与倚仗土司势力之间,明廷的总体思路是将卫所不断“民化”,削弱土司势力,构建“郡县化”的王朝治理体系。至弘治年间,明廷再次改制都匀卫,设置都匀府,析分“二州一县”,由此,“卫地”演变成“府地”。为稳固统治,明廷在黔南构建了“府卫同治、流土共治”的政治结构,进而分化土司、布施教化、编户定役、增修城池,初步实现了“府治”局面。从“卫治”到“府治”的过渡,是明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创的一种新的统治模式,既以多样性的地方治理填补薄弱的统治基础,又适时布展王朝统治触角,逐步确立起“郡县化”的主体治理体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卫所的中转与铺垫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这一过渡的核心是中央王朝整体的政治调控与制度张力。  相似文献   

6.
安西卫和沙州所设置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四年(1726)沙州所升卫,并非是长期以来被学界和社会所广泛接受的“雍正元年(1723)置安西卫、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沙州所升卫”。对文献解读方式的正确与否、文献形成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对地区自身发展脉络的熟悉程度都对学术成果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卫礼贤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1899年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中国青岛,自取中国名卫礼贤。卫礼贤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创办了青岛礼贤书院,成为清末民初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卫礼贤积极研习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五代宋初的禁军制度明显有异于唐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即在于侍卫亲军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侍卫亲军制度从创设到定型的历程,贯穿于五代各朝。侍卫亲军制度中侍卫马步军的建制、指挥系统中高级军职的层级和侍卫司的设置等,迭经变更,渐致固定。迄至宋初,侍卫亲军制度又颇多厘革,在"两司"向"三衙"的转化中,侍卫司一分为二,即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而侍卫亲军制度的流变,总体上与各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客观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在今贵州黎平设置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这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与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等卫并称“边六卫”,构成明代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日后黎平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五开卫的建置沿革,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地方史。  相似文献   

10.
与辰州卫有“母子”关系、是明代贵州境内最早置卫所地区、贵州境内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卫所,是五开卫在明代贵州卫所史上的特征。卫所式微是指卫所军政权力由在全省居于重要地位而渐变衰落所呈现出的军政退而民政进的社会治理状态,相伴生的重要事件就是屯田制度荒废。五开卫式微大背景与贵州卫所式微相关;屯军社会地位的沦落,屯田肆意被私人侵吞、屯军屯民的民人化转变,从深层处动摇卫所根基,后卫所时代卫所的宿命就是改流。贵州境内卫所改流过程有两个极具意义的事件:五开卫改流首先是新化-亮寨千户所的消失;天柱守御千户所以一个所为主导成功改流为县,是贵州卫所史上的唯一。卫所军屯人员来源地的差异,影响了后卫所时代贵州西部与清水江下游屯堡村社化的不同面貌;而新化千户所消解于新化长官司和亮寨司内,表明屯卫军民身份的变化也是卫所式微并且深度影响贵州东西部卫所屯堡本地村寨化后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11.
管教养卫是国民政府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四者中,先有教养卫,后有管。蒋介石、杨永泰以及当时的众多县政专家对管教养卫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论上对管教养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加以改变、丰富,经历了从最初单纯强调某些问题的重要性到与地方自治、保甲制度、新县制融会贯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民政府地方基层行政人员大多借用管教养卫的概念,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政治压制与经济盘剥,民众感受到管教养卫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担与义务,而非利益。管教养卫的提出与宣扬,是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转型中国家行政控制力向下延伸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施州卫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初鄂西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里所和土司地区,卫指挥使是最高军政首长,施州卫有童氏等十多个姓氏世袭卫指挥,他们的文治武功载入史册,很多古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人文景观。2007年至今,“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十分明晰,童氏是功勋卓著的施州卫指挥。这里从童氏谱系的文化遗址,探窥卫指挥家族化及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州卫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初鄂西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里所和土司地区,卫指挥使是最高军政首长,施州卫有童氏等十多个姓氏世袭卫指挥,他们的文治武功载入史册,很多古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人文景观。2007年至今,"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十分明晰,童氏是功勋卓著的施州卫指挥。这里从童氏谱系的文化遗址,探窥卫指挥家族化及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而今论及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发展,莫不一言以蔽之日,清朝在鄂西地方改土归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探本求源,清朝之所以能在这万山丛中改土归流设立府县,进行直接治理,是因为明朝设立施州卫,从发达地区派遣了大量的永久性移民进山,促进了鄂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族与土家两族的民族融合,清朝改土归流才有实现的可能。故本文拟就施州卫设立后的历史作用作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5.
明代,朝廷于辽东实行卫所制度,以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海州卫为例,通过梳理史料,详细阐述海州卫在管辖区域、城堡设置、管理体制以及清初后金如何控制这一地区,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6.
洪武前期,朝廷在湘西地区设置九溪卫军民指挥司,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实行文化控制,设立卫学、县学、义学、书院。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九溪卫子弟向学之风的形成,促进了九溪卫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强了中央王朝对湘西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先生作品《祝福》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重要人物而她又常常被忽视——卫老婆子,但她总能在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出现,与鲁四老爷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并且在祥林嫂的命运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文章试图从多角度解析卫老婆子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泰宁卫和朵颜是明朝设立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靡卫。明中期以后泰宁卫渐趋衰落,朵颜卫强盛,泰宁受朵颜卫控制,时间在明合德中蜞期,辽东边外地域亦遭其蚕食。泰宁革干帖木儿一系以联姻方式附属朵颜卫,后融合其中。  相似文献   

19.
泰宁卫作为明朝的羁縻卫,一直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经济上依赖明朝,后期逐渐发展多种经营,体现在牧业、农业、手工业、渔业等多方面。明朝无论泰宁卫人众发生什么变化依然以属卫方式对待,提供经济上的扶持,最终造成自己的被动。  相似文献   

20.
寇润泽 《文教资料》2020,(7):73-74,37
汉卫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案而与其父反目,最终被围困自尽,汉宣帝即位初期为其定谥为“戾”,后又称“戾太子”.本文重新梳理征和二年到宣帝定谥的历史过程,着重对宣帝时期霍光专权、建立武帝正统权威的政治实际,昭帝时期隽不疑对京城长安发生的假卫太子案的处理,以及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体现出卫太子“不悔其过”的法律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卫太子谥“戾”的内外原因,总结背后武帝统治权威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