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舞台假定性是新时期话剧演剧的重要美学原则.戏剧家在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的探索与变革,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话剧舞台斯坦尼体系独尊的局面,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创造更为绚丽多彩.而如何处理舞台假定性与戏剧传统,尤其是舞台假定性与戏剧精神的关系,新时期话剧演剧也给人们留下了必须认真思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邹言九 《华章》2007,5(2):104-105
中国戏剧的"西湖"应肇始于话剧萌芽期的学生演剧,春柳社引进西剧以推动中国的戏剧改革,为中国话剧奠下了基石."五四"新文学阵营赓续了春柳社"欧化"倾向,大量译介西方戏剧,是为发展中国现代戏剧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译编剧热潮不仅促进了沦陷区戏剧运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为话剧回复到本体实现其西洋化与民族化的统一作了可贵的探索.译编剧对于"五四"以来的西剧直译也是一个突破,它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它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左翼戏剧大众化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一是在如何解决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二是对待中国传统戏曲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三是去掉了固守“爱美剧”的洁癖,使左翼戏剧“职业化”,进入化市场,从而掀起了新的演剧浪潮,为中国现代戏剧步入繁荣期唱响了前奏曲。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1932—1937牟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运动无疑是演剧大众化的杰出代表。由熊佛西主持的这一农民戏剧运动不仅强有力地回应了左翼戏剧界“演剧的大众化”的呼号,而且以其标举的“新式演剧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业已成形的演剧模式及其代表的不平等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6.
中国话剧最初是从学生演剧开始的,校园戏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轫,曾经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影响,对后世戏剧的成长,功不可没。本文探寻了校园戏剧在史路上留下的清晰的足迹,同时结合实例阐释了校园话剧运动新时期的整个发展过程的状况,特别是90年代以降的校园戏剧状况特点,总结规律并提出校园戏剧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职业化是话剧走向现代化的中介,是建立话剧现代演剧体系的现实策略。新中国剧社是20世纪40年代职 业化运作较为良好的职业剧团,其职业化创作极具特色。本文拟以新中国剧社为个案研究,探讨话剧的职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明清堂会演剧的开场吉利戏及正戏演出的分析,认为堂会演剧具有仪式性戏剧的特点,堂会演剧的仪式特征正是驱邪纳福等民俗心理的反应。堂会演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种族生存与发展本能的文化需求,也体现出了古代戏曲演出方式与民族生存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三大戏剧理论的斯坦尼体系、布莱西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实际上有许多相融的地方.如对现实主义的共同追求,注重表演的真情实感,寓教于乐等等.这三大体系对中国当代戏剧理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焦菊隐融斯坦尼与梅兰芳体系于一身,创立中国自己的演剧学派,黄佐临则把布莱西特和梅兰芳结合,创造出既现代化又民族化的中国戏剧形式,徐晓钟融会三家,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从而使中国当代戏剧理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莆仙戏的调研分析,指出莆仙戏传统剧目反映科举文化价值取向;舞台艺术以兴化方言、乐舞为基础;演出活动以赛社演剧为主。揭示了莆仙戏剧种独具特色是莆仙历史传统观念和宗教民俗的长期熏陶和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的话剧凸显时代氛围的同时又能表达出温馨、轻柔的浪漫韵致,在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为蓝本,结合西方文化的戏剧精华进行创作,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本文以其独幕剧作品《咖啡店之一夜》为例,对其话剧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校园戏剧指以在校学生为主导的演剧活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本文从校园戏剧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入手,对中国大陆80年代以后关于校园戏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特点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3.
1920年代前后出现在中国舞台上的爱美剧,由陈大悲等人发起,抨击文明戏的弊端,试图寻找中国话剧新的发展道路,并在当时造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演剧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中国话剧发展的空白,它在话剧表演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杂合,既走不出文明戏的旧框架,又在努力向西方戏剧学习,经过了这个艰难的过渡,中国话剧最终走向相对成熟的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唐代在太常之外置梨园与东西二教坊,为民间戏剧演出提供了活动空间。戏剧搬演走向高潮的突出标志,即分朋、分市竞演活动的产生。上层的禁断并未发挥实际效果,却从反面显示了唐代演剧活动在表演形态、场景装置、服装道具、戏班体制等方面不断成熟的盛况。正是这种对阵竞演、俳优竞谑、聚伙搭班的风气,促成了唐代演剧生态的兴盛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扬州画舫录》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是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卷五对清代乾隆时期扬州盛行的“花部”戏曲演出的客观记叙,形象展现了“花雅争胜”,各种地方戏剧勃兴不可阻遏的历史趋势。书中也突出记录一些名演员和戏曲表演家的范例,揭示了中国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它还记载班社师承关系、声腔剧、种流变、梨园脚色体制等有关戏剧的情况,其“场面”、“行头”的资料弥足珍贵。《扬州画舫录》提供的演剧艺术实录,标志着清中期戏剧学领域内最早的一部分新收获、新成就,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机荧屏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也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属性,也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审美和为文化的双重涵义,在现代的审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电视剧也是表现人的艺术,电视剧中人物形象通过其形象性、生活化、综合化的审美特征来征服观众。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在我国开始萌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现代话剧的观念得以正式确立,最终形成了"话剧——戏曲"的二元格局。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研究,发现近代的小说翻译和戏剧翻译对现代话剧的诞生起到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戏剧创作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层渗透和融合,使中国话剧真正实现了具有民族独创性的改造和转化。所以,在民族性的视闻中对曹禺剧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推动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