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范三畏《汉书·地理志注》:“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史家无异议。唯于郡治所在,《汉书》未言及。但据《地理志》,平襄居天水郡十六县之首,则当为郡治所在,而此亦未必然。正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十六《太守治所》条引阎若...  相似文献   

2.
《铁笛歌》作者是杨基而非李孝光,《元诗选》置此诗于李孝光名下,当误,其创作时间在至正六年冬至至正八年十月之间,《杨维桢年谱》系此诗于至正二十三年,不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对目连变文的写卷原貌作一全面系统的考述。本文认为"目连变文"至少有十四种版本,五大系统。通过对十四种目连变文原卷写本的考述,本文认为斯2614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系列,创作于公元710年之前;北8719卷(水字08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公元939年;斯4564卷《目连经》创作不早于十世纪上半叶;北8444卷(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十世纪下半叶;伯2193卷《目连缘起》创作介于公元949至987年之间。关于其抄写时间,本文认为,从公元710年至公元987年都不曾断绝。关于其抄写者,有净土寺寺学生薛安俊、显德寺寺学生杨愿,有净土寺僧人宝护、三界寺僧人道真,有尚书张议潮的参谋张大庆,他们抄写目连变文的目的是学习、发愿祈福或法会宣讲。关于目连变文的创作者前人还未曾探讨过,本文认为"目连变文"的创作者有唐人张保达,宋代僧人道真也可能创作过。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的孝道、因果轮回报应和劝诫世人布施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破魔变》的作者是悟真,该变文的创作时间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十世纪上半叶,而是公元887至890年之间。伯2187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是天福九年(944)十月初十日。斯3491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应晚于公元953年。通过探寻敦煌佛经变文抄写结构的规律,本文认为敦煌佛经变文的讲唱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只由一个人讲唱,而是由多人明确分工进行讲唱。  相似文献   

5.
关于敦煌本《文选音》残卷抄录者身份的问题,多位学者经过研究,得出“萧该说”“许淹说”等结论,但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今依据敦煌《文选音》残卷的时代背景、抄写体例、抄写方式、抄写内容、书法水平和被注音字等情况,推测《文选音》残卷抄写者很可能是敦煌地区准备应试科举的一位士子。  相似文献   

6.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构思奇特 ,联想丰富 ,多用象征、暗示 ,意象组合的跳跃性很大 ,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 ,在教读这首诗时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 ,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 ,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上。关于写作背景与诗题初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补充注释里这样写道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姚文燮注《昌谷集》云 :‘元和九年 ( 81 4年 )冬 ,振武军乱 ,诏以张煦为节度使 ,将下州兵两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 ,言宜兼程而进 ,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8.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9.
S.5648杂诗抄写本为册子本装帧形式,杂抄佛道相关文学作品。通过诗文词句对仗对此件所抄《圆形方形诗图》进行内容破读;运用写本学考证方法,考察S.5648写本同抄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霜”字等白色事物在金山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由此推测《圆形方形诗图》的创作时间为金山国时期,其性质为带有现实意义的杂体诗作品,抄写在此卷中的时间断为癸酉年913年。通过对P.3351《十字图诗》的实际用途和抄写情境的简要判断,系联S.5648写本,推断《圆形方形诗图》的抄写者为佛寺学郎,其用途一为情感抒发,二为日常娱乐。  相似文献   

10.
今甘肃天水市,作为行政地区被命名为“天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武帝,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汉之郡,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天水郡之范围也与今天的天水地区差不多。西汉天水郡,郡治平襄,在通渭西北;东汉移治冀县,即甘谷;西晋始移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离水较远。冀县、上邽紧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县、上邽诸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经区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个区段都不名“天水”,亦别无支流名“天水”,故汉武帝置郡命名“天水”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汉书》的颜师古第一次对“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释。颜注云: 《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  相似文献   

11.
集句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仁宗朝的石延年、胡归仁,神宗朝的王安石,徽宗朝的葛次仲和林震,是集句诗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诗人。集句诗在艺术上有从“贵拙速”到“意贯而对偶”的变化。南宋以后,集句诗创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题材上走向了专门化;集杜诗成了一个突出的品种;创作规模越来越大;“以文为戏”的特点再次被强化;甚至成了小说和戏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师心论通过圆融处理物我关系,形成了物我双观、两忘与合一,成为盛唐诗歌基本的观照方式。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搜求于心”,成为中晚唐诗歌创新的出口,推动了险怪诗风的发展。晚唐“心师造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活法为诗,成为宋调中的唐音论,被作为宋诗救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故事诗在汉魏六朝发展中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完整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原型本事的特点是故事诗的主要特征。这种诗体在《诗经》中渐成其形后,又于秦汉两代借乐府达到了成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但紧接的汉魏六朝时期,故事诗中的可掂之作,似乎除了蔡琰的文人故事诗《悲愤诗》和北朝民间故事诗《木兰诗》之外,便枯寂无声了。  相似文献   

14.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15.
《诗》早期特殊的传播方式,是其经典化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制度化的“采诗”与“献诗”,作为一次自下而上的传播,使《诗》由乡间里巷走向了神圣的庙堂圣殿“;诗”的礼乐制度化,则标志着《诗》由民间歌谣转化为典礼乐歌,在自上而下的传播中被赋予了整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教育意义;春秋战国间的“赋诗”与“引诗”,将这部先王之书广泛应用到具体社会生活中,《诗》成了政治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进一步为它的经典化打下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豳风·七月》是一首记事性的诗。其记事的方式,历来认为主要是以衣食为主线,记叙农事风俗的内容,和以四时十二月为时序的月令方式。然而在细读后,发现诗中还包含有按文王八卦序的记事方式。通过比照与文献征引,基本上能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七月》诗与文王八卦的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周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精神,也为八卦与农业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18.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19.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对西域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许多诗歌中都表现出对西域音乐的独特感受.他将对西域音乐的理解领悟力与其西域情结相沟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意象,为人们呈现出对西域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生动再现西域音乐特色.而<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更体现了他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将西域音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