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很好的法律素质,具有很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由于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课题、内容、原则、对象、方法等出现了新变化,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此,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在依法决策中提高法律素质,同时采用必要手段,促进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宪法,遵守宪法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而且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如果哪部法律违宪了,那就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一国法律体系居于最高法地位的宪法与国际法中条约的关系问题,涉及宪法部门的根本法地位和“条约必须信守”原则的实现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各个主权国家交往关系日趋复杂、微妙的背景下,必须重视解决国际条约与宪法典或宪法性法律的冲突和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妇女的法律地位,体现着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程度,妇女权益的保障,是提高妇女法律地位的有效手段。我国强调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广大妇女必须了解这些,必须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国家投资经营法的产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克服市场唯利性缺陷是国家投资经营法产生的经济基础。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唯性性缺陷也就必然存在,国家投资经营法也就必然成为国家调节经济不可缺少的法律。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国家救市是国家投资经营法独立地位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突出强调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并肯定了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只有宪法至上,才能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确认民事习惯的应有地位,这造成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不能充分利用当地习惯公正地裁断案件;同时也使民事法律缺乏社会适应性,导致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使国家制定法难以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甚至使国家制定法被人们故意规避。因而,我国的民事立法应该确立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补充渊源地位,化解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软化立法以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司法以增强法律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感。  相似文献   

8.
判例作为英美法系国家法的主要渊源,在英美法系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两大法系逐渐走向相互融合的历史条件下,大陆法系国家在坚持以成文法的主体地位时,允许判例占有一定的地位;而英美法系国家在恪守"遵循先例"的法律传统的同时,对于制定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成文法国家,在不断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同时,对于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的灵活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也应当予以重视,并结合我国实际尝试建立有限判例制度作为成文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依法执政是指执政党依照究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的前提是依法授权。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的授权机关的权力地位出发,进一步探讨目前党依法执政的突破口必须使授权机关权力显性化,才能真正完成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紧紧围绕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立法,详细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明确了其法律主体地位。文章从中德职业教育法比较的角度,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在立法中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法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法精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精神是指制约并决定法律制度在社会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包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判,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地位的理解。它可分为国家法(公法)精神和民法(私法)精神。民法精神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民法精神包含: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弘扬民法精神,完善民事立法,对中国传统及西方法律精神予以批判地扬弃、吸纳,使民法精神在今日中国勃兴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推进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对沿海某省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对当前制约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高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郝铁川在《法学》1996 年第5期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十大建议,以求推进法治。一是党的政策应与人大商量,党向人大推荐的领导干部名单应在人大讨论前的6个月或数个数月交人大,并向社会公布;二是适当扩大按职业(阶层)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三是制定《监督法》,同时人大常委会向下级设立派出机构,加强人民对国家的监督作用;四是法律专门人才在领导干部队伍中要占较大的比例;五是法津必须单独列为国家公务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六是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4.
德国"法治国"理论深刻塑造了德国法治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德国的公法制度。实质法治国不仅要求国家权力受法律约束,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正当性。当代德国法以概念清晰、结构完备和规范严谨而著称。在宪法法院的守护下,基本法的最高法地位不断彰显,德国逐步进入法律宪法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是我国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既需要法律的保证又需要道德的支撑。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握者,其道德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也面临新课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凯尔森的"法与国家一元论"观点中,他将国家的组织构成看作为法律中所规定的强制性规范从而认定法与国家的不可分性。应当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在凯尔森的"一元论"观点中,他将法律放在了优先于国家的地位,其基本理念对于当今我国法治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未来的图书馆法中确认公共图书馆的地位,理顺其特殊的法律关系,是目前图书馆立法中应当考虑的主要问题。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公法性质决定了其基本法律关系是国家各级政府间建设图书馆的权(责)分配关系及其与图书馆等社会主体之间形成"权力-权利"性法律关系。公共图书馆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等运行状态表征和阐释了公共图书馆法律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周佳 《林区教学》2014,(8):79-80
党外领导干部参政议政,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地方各级各部门有关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大政方针、重要工作部署、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执行。随着党外领导干部参政议政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党外领导干部如何发挥好"智囊"作用,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精神即限制国家公权与维护公民私权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意义重大。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为根本目标。在此目标下,可以采用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校所依之“法”除国家法律外,还有科学完善的高校内部制度。虽然高校内部制度不是法律,但其建设必须纳入法治视野。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依据国家法律,符合法律程序,体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