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二个方面浅谈了歌德的现实主义观点: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要从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称歌德是个天才,其实歌德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歌德的父亲爱收藏书籍和美术作品,家中摆满每次旅行带回的纪念品。歌德耳濡目染,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还经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让他多接触自然。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特点。在父子俩休息的间隙,父亲为歌德朗诵歌谣。歌德稍大一些,父亲带他到各地旅游,每经一处,父亲总是讲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如果故地重游,则要求歌德将所知内容复述一遍。歌德常与邻家的孩子共同学…  相似文献   

3.
荣蓉 《大学时代》2006,(8):35-37
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思想是反叛的、启蒙的,歌德精神所代表的近代人生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即不断否定过去的生活去追求新的生活。歌德的文艺理论来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即艺术不可能脱离自神然,但又不能为自然所束缚,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的诗歌富有歌唱性,是许多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歌唱了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4.
诗人海涅在《论浪漫派》一书中,把歌德比作一株巍然卓立的大树。歌德的时代早已逝去,但他这株大树仍枝叶常青,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仍迷漫于我们的四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他逝世后的百余年来,他的创作与理论遗产不断地为人们重新研究、重新认识和重新估价。他的影响一直随着时间的长河向前流淌。今天,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行一世之后,广大读者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厌倦的时候,回归现实、回归传统的呼声愈来愈高。在锐意求真、求实、求新的创作趋向下,重新研究歌德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文学典型观具有较完满的现实主义辩证法的因素。首先,他依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认为,文学典型的创造是从特殊显示一般,而不是相反;其次,他认为,文学典型应是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也是德国古典美学中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美学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在德国美学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莱辛、赫尔德、文克尔曼等人的美学观点并有所发展.他的美学观点又影响了后来的席勒和黑格尔.歌德和席勒共同探讨而提出的诗的“古典的和浪漫的”表现方法,是席勒重要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源头,也是后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的滥觞.当代德国的结构心理学家施普兰格尔(1882——1963)在《价值的等级》一文中,说:“荷马、但丁、歌德不仅从审美角度鼓励了人们,还通过这种象征从伦理上启迪了他们.”  相似文献   

7.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由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作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政治、宗教、自然科学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歌德创作、思想、活动的百科全书。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能给予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其中最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便是歌德的世界眼光。歌德在1825年1月18日的谈话中说:“世界始终是同一个世界,一些情况反复出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谈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基于这一认识,歌德把人类的文学看作由多样的民族文学构成  相似文献   

9.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10.
啊,真了不起!歌德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我对法律不感兴趣,我要学习自然科学和艺术。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先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布里昂我太喜欢你了!1770年,他转入了斯特拉斯堡大学。《野地里的小玫瑰花》《五月的歌》。他为布里昂写了很多优美的诗。之后,歌德回到家乡的裁判所工作。他又追求过一个女孩子,对吗?对,正是这样。歌德,我也……夏洛蒂,我多么爱你呀!啊,但是,我已经订了婚……歌德把这段时间的烦恼都倾述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了。18世纪70年代,歌德成了…  相似文献   

11.
《歌德谈话录》是教育部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其中包含歌德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美学思想。如关于艺术虚构的问题,歌德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艺术家可以挥洒自如,求助于虚构。再如,歌德主张艺术创作要从具体、个别出发,不能从观念出发,这对我国“文革”时期遵从的“主题先行”的文艺创作主张是一个有力的反驳。把这些美学思想作一梳理,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深化语文教改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歌德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250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1984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83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歌德对神性、悟性与理性的哲学理解,引发出歌德的自然观以及他的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不谋而合。另外从其自然观又引发出歌德独特的文艺观及对美的理解,并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其文艺观、美学观与中国文艺理论史观的暗合。从而分析得出歌德有两副面孔:一张是西方的,一张是东方的,且具在两者之间,歌德实现了一种有趣的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后,自然在人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迹以及人将印迹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活动后,就容易对自然产生一种向往。歌德多次谈到文艺既要合乎自然,更要超越自然,其创造出的“第二自然”要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在歌德看来,要达到自然本身的素朴状态、事物发展的平和状态与个人生存的自适状态,文艺创作还需合乎真实人性,表现健全道德,展示伟大人格以及倚赖先验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歌德的容忍     
有一次,歌德在魏玛一个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歌德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断涌现,优秀的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更能符合时代表达,带给观众以积极、光明的价值导向。本文以电影《奇迹笨小孩》为例,重点分析总结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坚守艺术创作底线,从真善美的角度发扬正向能量;尊重电影创作规律,创作手法自然、紧抓现实核心;兼顾社会性和娱乐性,争取做到两者有机统一。旨在通过分析探讨,为影视艺术创作实践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眼里,歌德是作为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而被我们熟识的。 其实文学成就只是歌德诸多成就的一个方面,歌德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德国人对歌德的另一个称呼是“魏玛的孔夫子”。他们把歌德与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相提并论,可见歌德教育思想在德国影响力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18.
歌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歌德作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青年时期正值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对自由与天才的向往与崇拜,令歌德在此时期完成了很多作品。在诗歌方面,歌德受到赫尔德的影响,写出了不少具有民歌特色的自然诗。本文通过对《五月之歌》和《对月》两首诗的对比,就狂飙突进时期歌德自然诗的特点与异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