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人教版选修四“原电池”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从“初识原电池—再识原电池—原电池变形记”三条教学线出发,以学生“复习旧知—分组实验—微观符号表征—实验创新—联系生活—设计实验—模型建构”为活动线,渗透并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生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质疑旧知识,用一次次的实验论证了猜想,获取了新知识,完善了知识体系,建构了原电池知识模型。  相似文献   

2.
一、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早在 196 8年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 (L.Jacobson)就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对一所小学 1— 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实为智力测验 ) ,而后随机地 (不根据测验成绩 )在各班抽取 2 0 %的学生列成一个名单 ,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教师说 ,这些学生在学业上很有发展潜力。 8个月后 ,再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测验 ,结果发现 :名单上学生的智力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在一、二年级尤其显著 ;而且教师在评定这些学生时 ,说他们“求知欲更强”,“…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5年7-8期《路》刊提供的思路,我进行了一次“读写融为一体”的实验,效果很好。有近半数的学生都能以流畅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思考及见解。这次实验,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进行反思”的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毕业赠言     
【设计思路】临近初中毕业,学生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保存性、纪念性、鞭策性,因此应尽量写得精练、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给人以启迪,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将此作为重点。本设计按六步进行:酝酿情境—明确写法—范文引路—文题点拨—自我训练—佳作评点。“酝酿情境”解决“想写”的问题,其余五步解决“能写”、“写好”的问题。整个过程力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导写过程】一、酝…  相似文献   

5.
“关键人物”期望效应助推新教师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为智力测验)后,随机在多班抽取20%的学生,宣称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了任课教师。8个月后,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果然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求知欲更强。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某些学生抱有高期望,并以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小语课本中有—道习作题:“进行一次参观访问活动(或科技活动),把这次活动的情况写下来。”要学生写好这次作文,主要是把“活动”组织好。我组织了一次放风筝比赛活动,学生玩得很高兴。班上有个男同学,平时不爱学习,可在这次活动中,却找来一些课外读物,认真阅读介绍风筝扎法的文章,又仔细分  相似文献   

7.
张静 《现代语文》2006,(11):85-86
前不久,我院进行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就“你认为哪些老师最适合你”一项,据统计,有86%的学生选择“方法新颖,能抓住学生心理的老师”,而在“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特点”一项,有69%的学生回答“一般”。由此可见,抓住学生心理,采用灵活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学生大多为中、高考未被录取者或中学阶级因故辍学者,年龄一般在14—19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好奇心强,但常因自律性差而一无所获;逆反心强,且易受情绪影响而走极端;求胜心强,但常因缺乏毅力而半途…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語文程度的調查 1.学生的課外閱讀情况:我陵初中一年級十个班,学生共562人,1955年10月份共閱讀文艺書籍1,018本。学生閥讀的书籍里有“普通一兵”“海鷗”“青年近衛軍”“铁道游击队”“保衛延安”“三里湾”“把一切献給党”等,其中有中篇也有長篇,有本国作品也有翻譯作品。学生阅讀书籍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2.我們对学生閱讀速度及口头复术能力也进行过檢查:以初一第48班为例,“不能走那条路”这一课長18頁,学生在30—32分鐘讀完的占3/5,33—35分鐘读完的占2/5。讀过一次后,中等生一般能相当完整地  相似文献   

9.
刚升人初中的学生写作文总是这么个思路—“有一次……还有一次……”总共两次;“有一天……还有一天,总共两天!”一次两次这样写作文还可以,老是这样写就俗套了。学生也不是不想提高,只是小学期间总这么写已成了思维定势,上了初中了又找不到新的方法,所以作文老是这个思路?怎样才能让学生冲破这个思维模式,打开作文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双元制”是德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先进的办学体制。“双元”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双向”,“双元制”中的“双元”是指理论—实践、学校—企业、思维—动手。“双元制”是德国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它确保了各个行业及各个地区职业培训较高的质量标准。 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企业承担,并与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配合,即学员有两个学习地点:培训企业、职业学校。学生通常每周有3—4天在企业培训,1—2天在学校学习。在某些州或在某些职业中,也有将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课程集中进行,即学生三周在企业接受培训,二  相似文献   

11.
细节不细     
一次给二年级的学生教古诗《咏柳》,不经意间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有个学生抄写这首诗的第一个字“碧”时,竟然看了三次才抄完。我便静下心来,对全班学生作了一次抄写观察,于是有了如下一个观察结果:一类学生,看一眼抄一句,如抄写“碧玉妆成一树高,”只看了一次,有12人。二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词,如“碧玉”“、妆成”“、一树”“、高”共有四个词,抄这一句看了四次,有18人。三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字,如抄第一句时,一共看了7次,每看一眼抄一个字,有13人。四类学生,抄一个字要看几次,如抄写“碧”“、妆”“、树”等字,每字要看三次,抄完全句一共看了14次,有9人。一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2分钟,四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5—6分钟。用时相差近三倍。再一琢磨,又发现一个新情况:那些抄写速度快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好;而那些抄写速度很慢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差。虽说抄写只是一个细节,可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细节不细啊!抄写速度为什么影响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呢?我想,抄写速度慢,可能产生以下连锁反应:(1)妨碍学习新内容。课堂上抄写速度慢,别的学生已开始学习新内容,他还在忙着抄写,就会跟不上学习进度。(2)妨碍参与其他活动。别人半...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师期待对学生将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1968年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奥克学校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美其名曰“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际上是一般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在各个班级抽取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向各班老师虚报说,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八个月之后,他们再对一至六年级的全部学生进行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未来的花朵”,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曾对某校的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而后一律撇开测试结果,随意在各班点了20%的学生,并告诉这些学生说他们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前途。一年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他们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多来,我区许多历史教师采用了“穿—探—评—练”的四段式教学法进行了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先后搞了三次全区性的教学研究课。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视了学生智能的开拓,效果较好。一、“穿”,就是“穿珠”。小学历史教材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篇课文以一件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概貌(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经济状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并能大胆的提出来,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联想到,每次公开课时,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一次又一次地动员学生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尽管老师一再说:“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到了真正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依然是“一潭沉寂的水”。其实,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微笑,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帮助学生创建竞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场合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会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为积极应对疫情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应对措施。出台的在线教学政策为中小学生“有学上”提供了保障。为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和学生居家学习质量,该文梳理分析了影响教师在线教学、学生居家学习的因素,根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体框架模型,并分析其发展阶段特征和指导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希冀可为提升学生居家学习质量提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初衷,华应龙老师做了很多教学探索.他借助有趣的数学问题,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交流和表达,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指尖上的数学”正是其中成功的案例之一,儿童通过探索指尖上数字的排列规律,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数学发现之旅.这节课遵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轨迹,沿着“动作一表象一符号—关系”的数学思维发展顺序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与“讲授—接受式”侧重于掌握知识和“活动—体会式”侧重于培养能力不同,“碰壁—点拨式”的功能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其设计基于如下的哲学观点:教学过程的最根本矛盾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教材所体现的(社会所期待的)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学生—教材”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诱导和调控下,主动尝试探索由教师系统提出或暗示的问题,产生困惑或得到体验,然后对教师通过“讲评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吸收,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必然要求,是深度学习的应然体现。初中科学课程中以“自主探疑—情境引疑—合作论疑—反思迁移—自主复习”为主要流程的学教模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自主学习载体,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成果走进课堂,在真实情境的激发下,以合作小组为单元进行组内和全班的自学成果展示、评议和知识建构,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了学生对物理持续深入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与顽童     
我决定对万同进行—次家访。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揣上学生花名册骑车出了校门。万同在花名册上填的家庭住址是“华西街52号16幢三单元六楼号”,可是,我在华西街来回骑了几转仍然晕头转向,因为有“华西上街”、“华西中街”、“华西下街”,而这三条街的每一个52号都没有什么“16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