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宝 《今日科苑》2011,(18):51-52
本文对煤层及顶底板进行了冲击倾向性测验,对煤层顶底板冲击倾向性进行初步分析。一、概述(一)煤样的冲击倾向性指标我国常用的冲击倾向性指标有动态破坏时间DT、弹性能指数Wet和冲击能指数KE等。我国把煤层的冲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尺寸效应对煤样力学特效及冲击能量指数的影响,采用FLAC~(3D)对尺寸为φ2×4m、φ1×2 m、φ0.5×1m、φ0.1×0.2 m和φ0.05×0.1 m的试样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选用Strain-Softening/Hardening Mohr-Coulomb本构模型研究峰后应变软化阶段,通过fish语言编写循环语句提取Axial Stress。研究结果:不同尺寸煤样均呈现"X"型破坏;尺寸越大脆性特征越明显,尺寸越小塑形特征越明显;随着尺寸的增加,强度越来越低,符合客观实际。不同尺寸煤样残余强度接近,尺寸对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及数值影响较大。随着尺寸的增加,峰前积聚的变形能和峰后消耗的变形能均呈现递减的趋势,冲击能量指数在增大,冲击倾向性程度呈现近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针对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邢东矿煤岩冲击倾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煤矿深部煤层和岩层的冲击情况,对煤层和岩层的冲击力学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层的冲击力学参数中弹性能量指数、单轴抗压强度为强,动态破坏时间、冲击能量指数为弱,则可由煤层的冲击力学参数认为其具有强冲击性。顶板岩层的弯曲能量指数小于120kJ,大于15kJ,即顶板岩样具有弱冲击倾向性。底板岩样的弯曲能量指数小于15kJ,为Ⅰ类,即底板岩样具有无冲击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一、矿井冲击地压的概述;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冲击地压显现的程度越明显,对围岩的破坏程度越大,威力越猛,产生的破坏效果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梁在低速冲击荷载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的采用,对于冲击力的时程分析,得到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的数值结果。研究得出了梁在低速冲击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主要集中在冲击接触点附近很短的区段内,冲击能量(质量或冲击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冲击速度对冲击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冲击质量越大冲击持续时间越长。刚度大的材料通过增加接触力大小并减小作用持续时间来加重对接触面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机理,通过以顶板受拉应力型冲击为例,根据冲击地压发生的判据及机理,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煤层开采后顶板岩层破裂的演化过程。监测顶板主应力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顶板岩层的破裂释放弹性能是微破裂积累到一定程度,宏观抗拉强度减弱,微小扰动引起的雪崩式的连锁反应。拉张破裂后,在裂纹周围应力状态分布发生改变,开裂点部位应力被释放,应力重新分布,在裂纹尖端处形成新的应力集中,应力最大值点发生改变,应力发生了转移。揭示了顶板受拉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为顶板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冲击能量和几何尺寸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的影响规律,对三种不同厚度、几何尺寸为600 mm×700 mm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试样分别进行5J-65J能量的冲击试验,并采用游标卡尺对层合板试样的冲击凹坑深度和基体裂纹长度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凹坑深度和基体裂纹长度均呈增加趋势;相同冲击能量作用下,随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试样厚度的增加,冲击凹坑深度和基体裂纹长度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影响煤矿巷道掘进的煤岩冲击倾向性、顶板特性、埋藏深度和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巷道从进行掘进中采用大直径的钻孔泄压和爆破解危措施来展开巷道掘进防冲技术的研究,利用钻屑法对防冲效果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泄压后,各类煤巷的粉煤含量未超标,确保了掘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RFPA研究了海州立井3316工作面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表明,3316工作面巷道破坏主要出现在底板、两帮和顶板。由于支护系统的作用,破坏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顶底板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加。向斜构造是冲击地压孕育的主要地质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南山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日趋频繁,严重威胁南山矿安全开采。本文通过总结南山矿多起冲击地压事故,分析了冲击地压的发生原因,并应用电磁辐射法进行冲击地压预测,最后结合我矿实际生产地质条件,提出了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并应用电磁辐射法进行了注水效果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辐射能够很好的反映南山矿工作面压力异常现象,并能够作为冲击地压解危措施的效果评价方法,为南山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冲击地压是井巷或工作面周围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危害显现的越来越明显,危害也越来越大,因此,做好煤矿采区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梁宝寺煤矿3210工作面、3214皮顺的冲击地压威胁,探索应用了煤层注水和卸压孔相结合的综合防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手锤是钳工常用的敲击工具,锤击是用手和手臂相结合挥动锤子来打击工具或工件,使它们克服阻力运动或使工件产生塑性变形的操作。锤击也是完成錾切、矫正、弯曲、铆接、拆卸和装配等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操作。手锤操作中锤击的冲击能量与打击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手锤的冲击能量越大打击力就越大。因此这是决定锤击效果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顶板岩层结构,特别是煤层上方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是影响冲击矿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矿上坚硬厚层顶板条件下采煤工作面发生的冲击地压灾害,本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原则。研究表明,岩层自身属性及赋存特点对坚硬厚层顶板破断后的承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坚硬厚层顶板断裂失稳的发展受顶板断裂长度的影响显著,而提高支架支护强度对顶板断裂失稳的控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掌握顶板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进行监测,可达到预测预报冲击矿压危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赣江细砂、水泥、石膏、水以及适量矿物质金属铝粉和铁粉为原材料,通过正交设计配制出了3种岩爆相似材料试件:普通、含铝粉、含铁粉岩爆相似材料试件。进行纯动态冲击试验和动静组合加载实验,探究不同配制材料及不同加载方式对岩爆相似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原材料的配比,能配制出具有较好岩爆性能的相似材料,添加适量的矿物质金属能提高相似材料的力学性能,且铁粉的效果较铝粉好;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动态抗压强度提高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说明冲击气压越大,其添加的效果越好。不同加载方式对相似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动静组合加载能明显提高相似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且抗压强度值随冲击气压增大而增大,为配制出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岩爆相似材料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阮敏 《软科学》2016,(2):55-59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2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发明专利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而计算广义Malmquist研发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重点考察所有权结构和环境规制对研发各种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研发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呈现U型关系;第二,各省市研发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增加了,而研发的规模效率则降低,研发技术效率的提升对广义Malmquist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更大一些,不过分地区的研发规模效率增长率,东部地区基本为正值,而中西部为负值;第三,在各省中国有产出比重越大,对研发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是负面影响,而环境规制是越严格,越能提高专利生产研发的各个方面效率;另外所有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的耦合项表明,环境规制一定的情况下又体现了国有产权比重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的纳秒级的高压脉冲施加于混凝土试品,研究其击穿破坏效果。通过调节脉冲电压幅值研究不同厚度的混凝土试品击穿场强与厚度的关系。通过使用不同放电电极研究放电破坏效果。实验结果发现混凝土的击穿场强随厚度增加而减小。不同电极放电会产生的破坏效果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冲击地压是在矿山生产中发生的一种煤岩动力灾害,在高瓦斯矿井会造成瓦斯异常涌出,对井下生产系统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桃山煤矿在回采一采区93#右三片过程中采取超前掘送高位抽放巷、深孔爆破等防治措施,有效地释放了采煤上巷顶板压力,避免了应力集中,减少了冲击地压的发生频率,同时避免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降低了回风瓦斯的浓度,保证了安全,减少了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峻德煤矿地处黑龙江鹤岗市最南部,是一座年核定生产能力达3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矿井主采侏罗纪煤层,随着矿井开采不断延伸,矿井顶板灾害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冲击地压和复合顶板频繁影响,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的发展。针对这一实际,我矿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加大对冲击地压合复合顶板的综合治理,见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下面以我矿二水平北三层三四区煤层冲击地压和复合顶板防治为例,谈一谈对顶板灾害的预防和管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儒渊  曾家琳 《资源科学》2006,28(3):120-127
本研究应用由植群覆盖度减少率(CR)、植相变异度(FD)及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项植群冲击介量所合成之植群冲击指数(IVI),与步道截面土壤冲蚀量之变化,自1991至2004年间,定期就游客践踏对塔塔加步道所造成之游憩冲击效应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探讨其变迁与可能的影响因子。本文汇整14年来所完成之重要调查监测与研究成果,并提出若干建议事项供为游憩生态学之相关研究,与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或修正其步道冲击防治与管理策略时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