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是人的生命体验的艺术再现,而孤独则是生命体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孤独孕育了艺术家的创伤动力,造就了艺术家的独创性,孤独的归依诗化了自然,孤独的体验拓深了艺术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艺术意蕴——艺术作品隽永而深刻的生命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的语言和形象后面隽永而深刻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艺术作品的意蕴对于我们有深层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本文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探讨蕴涵在作品中深刻而隽永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3.
“诗化”是汪曾祺晚期创作最重要的特质,它没有指向现代主义的诗学范畴,而更多地指古典主义的诗的意蕴或意境。本文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文体(短篇小说)表达“诗化”,或者说是作者呈现、咏叹、追问的“表达式”。汪曾祺晚期小说“诗化”实现的途径是:“时间”对“诗化”的影响:“无时间”带来的恒常感以及“空白”造成的节奏和诗意想象的空间;“回忆”的功能和“乡土”的意义:回忆中的“乡土”既是诗意的源泉,对于“乡土”的想象和故意渲染则成为诗化的策略;日常叙事下的“诗化”:对于真实人生的诗性把握和隐藏于日常化叙事背后的生命悲情使“诗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矛盾修辞是表层存在逻辑矛盾,深层蕴涵互补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表层的逻辑矛盾占据了经典逻辑思维形式的各个领域,其深层却是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性质从不同方面作出的揭示,它互补、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对矛盾修辞的结论是:矛盾修辞是非逻辑的,又是逻辑的,它是表层逻辑矛盾和深层互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修辞是一种含有生命哲理的诗化语言,它的深层世界是一种诗化的辩证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5.
从内容特色和文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禅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文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待点。文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涩……”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的文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6.
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容特色和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样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特点,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浞……”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学即梦”的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浪漫主义杰作《红字》有浓郁的诗化审美意蕴,它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人性的多维透视,理想人格的标举,以及对于人的自我存在的深度之思,还有精彩的心理描写,都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危机而“贫乏”的时代使个体的生存本质从遮蔽中诗意地彰显出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身体、精神双重的“寄居外乡”的现实生存处境中诗意地言说出人的本质的生存境遇:无根、短暂、无常的“寄居”─—而在“死”的彻照下,这“寄居”更是豁然朗现。彰显出的生存的本质痛苦渴求诗化,他们在一种“我一你”关系中诗化着。言说对象─—“思妇”及其自身从而诗化人生。消解生命的本真痛苦只会消解掉生命本真的诗意。古诗十九首作为本真之诗在诗意言说中彰显生命本真的存在情状并抵达人的生存的深层结构,人生的本真意义只能于此诗意言说中生成而为我们把捉。  相似文献   

9.
论语言的诗化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化是语言的原初本性,它构成了语言发生与创造的一系列内在法则,当语言演化为逻辑推理符号后;诗化依然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决定着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的可能性,是艺术语言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前提。艺术创造中的任何主观努力,一方面是语言诗化基因的释放,一方面又受其内在规律与法则的制约。为此,文章具体分析了诗化基因的发生、内在运动法则及其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地名的内涵与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的译写不仅是符号的转换,同时还具有传递各种化信息的功能。这是由于地名本身具有化属性的缘故。因此,地名的译写不但牵涉到具体的译法如音译还是意译等问题,还必然要牵涉到化归属的处理,即“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所以地名译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化层面的。章就地名译名的内涵、译写中的主要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立声音象征体系。他们深信“灵”与“物”是相通的,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最能表达“纯诗”所要揭示的艺术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纯诗”的艺术目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万龙生50年代末期致力于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不仅很好地继承了闻一多诸前辈的成果,而且拓宽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的内涵,其创作态势表现得十分亲和,叙述风格呈现为宽和平静.万龙生诗的美,既表现在语言与形式,结构与意象,也表现在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前提是由创作主体观念、社会需求观念、文学价值本位观念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由“作者→作品→中介层次→消费者”构成的四维结构的观照视角。在主体现照状态下,从四维结构现照视角中文学价值观念的构成呈现出动态性、稳定性和增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现代性问题有直接关联。变动不居的现代性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的。在现代性语境下。生产内涵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经济环节的中心也从生产转变为消费,是与经济格局从生产中心转移为消费中心相一致的。由现代性主宰的现代社会树立了文化消费的核心地位,文化消费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形态。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生产逐渐由消费所引导,人们的消费也从物质商品的消费演变到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从审美的消费转移到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服饰词语的象征意义和由服饰词语构成的习语进行 了语 义分析和译法探讨,说明了文化语境对译文的影响和制约,并讨论了翻译服饰词语时易蹈入 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