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边境 《中国考试》2005,(9):16-18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听到一些中学教师批评高考试题的声音。对语文学科来说,出现一些见仁见智的讨论本不足为奇。但高考关乎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有些根本的、方向性的问题,还是应该尽量说得清楚一些。特别是在各地纷纷开始独立命题的时候,弄清高考的“基本精神”,对命题者及复习指导教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那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一个个很平常的日子。白天,学生们忙忙碌碌地上课、复习、自学,为迎接高考进行着紧张的冲刺。学生们心里那根高考的。弦”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一丝松懈。看到学生们这样认真和努力,我感到十分欣慰。他们勤奋自律,团结友爱,临近高考,他们更是惜时如金,铆足了劲儿一起往前“冲”。但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中还潜藏着不安定的因素,或许是过重的心理压力所致,有些学生变得沉默压抑,  相似文献   

3.
陈万勇 《四川教育》2002,(12):14-14
暑假,笔者参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有件事让我感到难堪和痛心:尽管作文以“诚信”命题,但是有些考生不讲诚信,抄袭或套用他人的作品。相比较而言,考场上的抄袭只是违背诚信的小巫,令人大开眼界的远不只于此。广东电白、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有学生坦陈:“我家里生活困难,如果不是有记者采访,我也会把自己的考分卖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还有一大串:广东18名体育考生在单科考试中雇用“枪手”,河北沧州市67名考生利用国家高考有关加分政策弄虚作假,广东陆丰高考现场惊现手表式BP机……也许,因为太多…  相似文献   

4.
那是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相邻的办公桌上看到一份学生转校的成绩单,上面除了音乐外,其他各科的成绩都有。我不由心里一阵纳闷:难道音乐课已经“堕落”到消失的地步了吗?十年前的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大纲规定:音乐课是考查学科,并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我看问题就出在“考查”二字,使有些学生、家长对音乐课不重视,他们可以这样认为:即使音乐课考试不合格,我同样可以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5.
今年,同事的女儿考了二本,同事不无遗憾地说:“到高三下学期才知道努力,高一还‘种菜’呢。要是早努力,成绩肯定比这个更好。”与此类似,临近高考,一位前来咨询的高三学生对我说:“如果让我重新从高一开始学习,我一定从一开始就珍惜时间。看到有些高一学生不认真学习,我真替他们着急。”  相似文献   

6.
"高考"与"语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相似文献   

7.
陈凯 《现代教学》2007,(12):28-28
不一样的“上课——起立”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这已成为正式开始上课前通用的“仪式”了,其中体现了学生尊敬教帅、教师关爱学生的文化内涵。相信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上课——起立”仪式对于振奋精神、收拢注意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我的“上课——起立”则经常有些细微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我被任命为学校的副教导主任,分管学生管理工作。那时的高中校园,处处弥漫着高考的硝烟,人们似乎以把学校办成“明监狱”而自豪,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开始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考改革应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发展,教育部为此推出了“3+X”高考改革方案。高中物理教学要适应“3+X”高考的要求,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考“3+X”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教师仍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创造能力的培养,重积累轻运用,考什么教什么,这种做法有违“3+X”改革的初衷。事实上,素质教育与高考并不矛盾。一个应试能力强的人,不一定素质高,而一个素质高的人,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0.
纪昭 《教学与管理》2002,(12):59-60
“淡化语法,突出应用”是高考英语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各地各学校一改过去那种“重语法,轻交际”,“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交流”的局面,各种aetirties,role-plays,English corners等都搞得有声有色。无疑这对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高考对英语知识的考查只有15道题,而且,对这15道题的考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可以说,纯语法的考查不可能再有了。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就困惑:怎样才算淡化语法?淡化要淡化到什么程度?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1.
刘旸 《河北教育》2010,(11):31-31
距高考不足百天了,高三学生的焦虑情绪与日俱增。第二次模拟考试过后.由于各科试题较第一次模拟考试难度加大,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升反降,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茫然、焦虑、信心不足等情绪。在与一名女生交谈时,她神情沮丧地对我说:“我感觉越学心里越没底,高考快点到来吧,我都快崩溃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考移民”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有些考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国国籍或者港澳台永久居民证,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我国内地申请入学,或以港澳台学生身份参加港澳台联考、对台单考,以避开内地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最终实现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分析“高考移民”国际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土壤”入手,解析此现象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悖之处,并就此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畅谈会”     
“畅谈会”可是我的创举。刚接这个班,学生有些“闷”,我便在每天晨读后10分钟开一个“畅谈会”,让学生或交头接耳,说说悄悄话,或走上讲台,发表一番“高见”,或三五成群,争论一气,或拉着老师,来几句家长里短……不拘一格,师生开怀畅谈,效果十分不错。“畅谈会”又开始了,同学们照例把我围了起来,开始进行“经验交流”。欣赏着张张稚嫩的小脸、讲得头头是道奶气十足的话语,我的心里添上了一丝甜意。突然,一双躲避了很久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看着他那胆怯、羞涩、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不禁心疼起来。原来的班主任介绍说这是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刘静 《教师博览》2009,(9):9-11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各界给“小升初(小学升初中)”起了个“小高考”的称号来形容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过,“小高考”并不“小”,甚至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杭州一所民办中学,一位家长说,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冲刺”民办学校,学奥数、拿“区三好”、考杭外测试证……  相似文献   

15.
“淡化语法,突出应用”是高考英语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各地各学校一改过去那种“重语法,轻交际”,“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交流”的局面,各种actirties,role-plays,Englishcorners等都搞得有声有色。无疑这对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高考对英语知识的考查只有15道题,而且,对这15道题的考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可以说,纯语法的考查不可能再有了。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就困惑:怎样才算淡化语法?淡化要淡化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6.
董亚梅 《教书育人》2006,(11):12-12
我从事教师工作已经八年了,对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现在的老师和学生都很不容易。对现在的教师而言面临新课改的各种压力,弄得不知所措: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减负”,但结果反而是“越减越重”。据了解,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前就开始上补习班,上了小学后一直少,从1年级直到12年级,除了相当于高二、高三的11、12两年级学生因即将升入大学,所以作业稍多外,其他年级的作业少得有些“吓人”。  相似文献   

17.
朱增明 《师道》2014,(9):62-63
相识,满怀期待 两年前,在QQ群友交流平台,我初识《师道》。 那时,正值高考期间,群友们都在讨论着关于高考的相关话题,有试题方面的、高考改革的、学生发展的……作为QQ群交流平台的一员,一开始我只是潜水,默默咀嚼着群友们的各种观点,有些新鲜的观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我对高考的认知进行了重组与新的建构.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司庆强 《教育文汇》2007,(10):39-39
“老实交待,连续两天的早读到底做什么了?” 那是几年前的一节课,检查学生背诵,连叫了4个,没一个能流利地背下来。我有些愤怒了。我又让平时最用功的学生背,结果也背得磕磕巴巴。我猛喝一声:“行了!”  相似文献   

19.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吧,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讲究统筹兼顾,讲究宏观把握与微观渗透。要成功高效地完成这个系统工程,技巧与方法便是那个可贵的支点,有了它便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的高考复习中,我便是应用“反刍式教学法”来作为指导高考复习的支点的。  相似文献   

20.
在大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不知是某些舆论的误导,还是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突破“传统”,于是,大家一门心思地把精力全集中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了“启发式”、“双向交流式”、“应用式”、“趣味式”等许多花样翻新的教学模式。我绝不想否认我们的许多教师为创造这些新鲜的教学模式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而只是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教师目睹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模式”的调教下语文基本功却提高得很慢。许多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可驾驭汉语的能力很差。我给他们上《大学语文》时,经常看到他们的作文词不达意、文不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