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黄初先生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文中从“文”和“言”的分合、“文”和“道”的分合、“文”和“知”的分合、“教”和“学”的分合、“教”和“研”的分合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考察,这一思路为我们考察语文难教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借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着许多问题:或“断层”,或“重复”,或“低效”.初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重视,并找准衔接点.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语文教师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依据.文章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系统分析初高中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教材解决衔接问题的策略,为解决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培权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上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批评“用教材教”这个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5.
针对语文课“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有专家学者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教教材”进行剖析,提出了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倡导“用教材教”,语文课要教语文学科本体性内容。  相似文献   

6.
“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哪些是“该教的”,哪些是“不该教的”,如何把握,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似乎已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但我觉得问题关键并不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观念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用教材”教什么?也许会有很多老师说,这还不容易,用教材教语文嘛。理直气壮,而又义正辞严。  相似文献   

8.
备课活动,无非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教的内容,“怎么教”是教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确定“教什么”是备课的关键。特别是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化为学习对象。对于任何一篇课文,其优美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不是任何一名语文教师能一眼看穿的。因此,我们语文组的说课活动,始终特别注重“说教材”这一环节。特别是新的教学大纲颁布实施以来,我们逐步改变了以“说教学过程”为主体的传统,“说教材”成为说课活动的主体。一、说教材的艺术美教材的艺术美,就是课文的语言艺术美。主要包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并进而成为其课堂实践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然而,实践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使用“用教材教”这一标准进行评价时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情况。明确“用教材教”的评价要点,是衡量语文教师对该问题认识深度的标尺,也是促  相似文献   

10.
很长时间以来,语文学科“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两年,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以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开始引起关注。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有情意价值、知识价值和语言信息处理价值。教学价值与教学目标有重合性,但其范畴又大于教学目标,教学价值是通过教学目标得以体现的。在探寻教学价值时,可以依据语文课程目标、学情,依据信息处理价值优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2.
王荣生教授指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他还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概括地讲,语文教学就两件事,第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在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二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用教材教”的理念,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采用“文选”式编排的。不少语文教师只知道一课一课地教课文,一学期教完几十篇课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很少思考语文教材编排及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如: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把课文划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什么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学,我们提出了在高二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学时,放弃传统的“教”,选择学生主动“学”.改编排演课本剧的研究性课。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教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倡导教学要“授之以渔场”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9.
教材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肖培东老师具有强烈的教材资源运用自觉性,既贴着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教,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去教。肖老师的资源运用既扎实立足于语文的学习,又灵活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实”和“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杨学义 《甘肃教育》2013,(21):77-7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他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意思是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并掌握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