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客家民间信仰在客家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传统社会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也总是以传统社会为依存;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民间信仰。然而,长期以来,客家研究界的关注点基本都是停留在"客家"的定义、客家源流、客家文化特质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上,而对客家民间信仰关注不多,即使有过一些成果,往往都是零散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在客家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民间信仰以庙宇为象征中心,乡土精英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以及在村落成员的共同参与中客家社会得以整合,乡土社会也为民间信仰的存续提供了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农村集体活动都逐渐式微,民间信仰本身及其活动正在走下神坛并经历去集体化逐渐理性化的过程,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机构也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社团组织形式转变,民间信仰在回归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其公共属性反而不断被强化,社会整合功能不断被彰显,通过田野调查个案来解读民间信仰与客家社会变迁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粤东灵村惭愧祖师信仰的人类学考察,深描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实践,以揭示客家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面向和深微变迁。旅游语境下客家乡村居民在宗教仪式与现实生活中,既充满伴有地方依恋的宗教情感,也秉承基于旅游利益的经济理性,由此构筑了一个神圣与世俗叠合的民间信仰空间,展示了客家乡村丰富的、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客家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极其普遍的。探讨客家社会的民间信仰问题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汉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研究汉帝信仰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认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粤东客家族群认识与接触基督教,始于广东五华县长布镇大田老禾仓开基祖复兴公在樟村建立的基督教堂。老禾仓村的基督教徒依托灵性资本,带动本地的非基督教信徒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依托客家宗亲文化促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对老禾仓村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客家族群民间信仰的包容性是基督教在粤东客家地区扎根并形成宗教灵性资本的基础。基督教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灵性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民间信仰空间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并理解这类信仰空间是我国乡村保护与振兴工作的关键。就客家地区而言,关于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布局形态和景观表现等方面的基础认识,至今仍然很模糊。为此,尝试通过实地取证和文献调查,并综合应用民族文化和空间解析等方法加以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来源于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汉族以及其他外来族群的影响,并与复杂的地域再创造有关。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空间,在客家乡村中体现为分散式的节点布局和多样化的游行活动路线,并与山石、水系、树林、民居、道路等自然或人文环境要素紧密共生。  相似文献   

9.
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并于近代陆续迁居东南亚甚至欧美。在异国他乡的客家人,除了要面对生存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异国文化对客家文化传统的影响甚至排挤。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夏威夷》展现了客家民间信仰和基督新教信仰的生动画卷,讲述了海外客家人坚守客家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并揭示了客家民间信仰在海外客家人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而言,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保护城市民间信仰、促进城市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定光古佛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对象,结合中国第五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清流县着力建设了客家文化园,其中核心项目是定光古佛项目群建设。配合灵台宗教信仰建筑群落,组合成较大规模的信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构了良好信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示范点。在物质生态建构的同时,精神内含的建设也理应同步跟上,这样信仰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设才可能完善,才能最有效发挥其社会和谐建构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彝族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当前彝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中,彝族民间信仰可以作为党和国家在彝区地方基层治理的辅助力量,在国家在场和政府引导下,发挥其组织力、凝聚力和濡化力,使社区营造和基层治理合二为一。彝族民间信仰需要成为地方社会整合和有机团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社火是中国乡村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仰、体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人们的平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社火的研究,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构建和谐乡村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定光佛信仰是闽台客家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作为闽西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定光佛是客家先民重构客家意象文化而再造的神佛意象。这一神佛意象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现实中的定光大师行善布施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定光大师圆寂,民众敬祀为佛,朝廷屡次敕封,定光佛神佛意象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定光佛信仰发展为民俗文化,并向台湾传播的阶段。定光佛又是一个意象系统,由圣物圣地、民间传说、寺庙庵堂、民俗事象、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构成。定光佛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也是客家文化的建构过程,它蕴含着客家的历史、信仰、情感和理性,对慰抚心灵、庇护生命、保持客家文化记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维系着海峡两岸客家的情缘与法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组织在广大乡村社区的道德教化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代黄佐在其《泰泉乡礼》中对此多有记述。由《泰泉乡礼》,可见传统国家通过编织民间社会在乡村社区建立了多层面而又相互贯通的道德教化网络,藉此,在广大乡村构建起“心悦诚服”的统治秩序。以《泰泉乡礼》为参照,当代新农村建设不应忽视道德教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对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须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7.
明代温州人姜准撰写的《岐海琐谈》,记载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温州民间信仰资料,其内容涵盖神灵信仰、鬼怪信仰和巫卜类信仰三类,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时过境迁,但《岐海琐谈》中所记载的许多民间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于现代化的温州社会中,传统的民间信仰发挥着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某些社会功能,传统民间信仰的衰萎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传统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作为一笔重要的财富,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需要重视民间地方文献中包含的宗教、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祖先与民间神灵祭拜融合,形成家族传承,进而将民间信仰的神圣维度与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维度进行关联,并弥散在个体与家庭、邻里、社区、国家、天下百姓的系统关系结构中,实现社会规范和文化教化,维系和再生产了传统社会秩序,安顿了地方民众的精神心灵秩序。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间歌谣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传统社会,它的传播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受时空限制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媒介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电子媒介对客家民间歌谣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使其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传承的效率和质量都将产生新的飞跃。借助电子媒介进行客家民间歌谣的传播,应尊重客家民间歌谣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本土文化价值,重视客家民间歌谣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确保客家民间歌谣在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保留民间歌谣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20.
降童是民间信仰中的法技之一,在传统社会中的一些道教派别及巫教中均很常见,有学者认为这种习俗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本文利用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叙述了乡民对一个女童子的信仰及其道士在坛堂举行的一场童子醮过程,藉此说明降童习俗在广大乡间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进步、科技发达与民众教育的普及而消失,相反在一些客家乡村仍然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