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典释文》保存了大量的异读,这些异读从出现位置上可以分为同条异读和异条异读。按音义搭配关系可以将这些异读分为音近义别、音近义通、音近义同3类,我们发现同条异读和异条首音异读是性质差别很大的两类异读。同条异读中,音近义同占据很大比例;异条异读中,音近义别占据很大的比例。由于字形的分化,《经典释文》中的异读能直接反映形态的已经很少,研究上古汉语形态必须把异读和词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群经音辨》七卷,北宋贾昌朝撰,是继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兼注著作。它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古代音义之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又与当时的语言及经学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群经音辨》所辨析的材料虽然皆来源于《经典释文》,但它又自创体例,自成系统,显示出了与一般的经学传注和小学纂集类著作不同的工具性特点,对指导当时的读书人阅读经典以及对后来的辞书编纂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而,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有宋一代一部重要的小学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继《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自宋迄清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肯定和重视。前一至六卷汇录了1100多个异读字头的2600多条音义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直音、反切、词义、音变构词等语言研究资料,是研究先秦与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语言的语音、词义和音变构词法等的资料宝库,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典释文》中的《春秋左氏音义》、《春秋公羊音义》和《春秋谷梁音义》所录的少量音切与《经典释文》所引《春秋三传》异文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些音切是用来辨异文的无效音切;有些音切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异文注音.  相似文献   

5.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嘘"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同时收录了xū和shī两个读音,然而根据我们对"嘘"音义问题的考察,认为应该把"嘘"当做异读词处理,保留xū音废除shī音。  相似文献   

8.
宋贾昌朝《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多音多义字的正音工具书,具备一般工具书所要求的专门性、系统性、实用性三个显著特点,不仅在当时颇有影响,而且还备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其编撰目的即在于辨明异读,规范书音,以指导文人诵读儒家经典,因而完全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正音法范畴,有利地推动和促进了当时的语文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被注音字多音现象的研究,发现朱熹对《经典释文》与《孟子音义》中的相应读音择善从之,存在着与《释文》、《音义》注音顺序不一、增音等情况。可见,朱熹并非迷信前人的注音成果,而是广采众说,有目的地裁择或补充。  相似文献   

10.
音变构词是古汉语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汇聚了相当丰富的音变构词破读资料,但失之散乱。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首次有意识地对《释文》所录存的音变构词破读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其卷六字音“三辨”专门对古汉语中的210组音变构词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辨析,基本反映了古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整体面貌,为后来学者对该门类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被认为是最早的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杂赋,而《答客难》的源头是宋玉《对楚王问》。本文认为,《对楚王问》没有愤世嫉俗之情,没有诙谐解嘲之意,与《答客难》风格迥异。而《荀子》的《为说者曰》以嘲讽的口吻表明孔子之时与荀子之时政治环境的不同,感情异常激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外,形式上是以四言韵语为主的赋体,是自我解嘲这一体文章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2.
从史志目录将《虬髯客传》归入"传记"看,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记载,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比对《太平广记》《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及《神仙感遇传》引《虬鬚客》诸本,知《虬髯客传》最初以带有传奇色彩之传记类型流传,经历了由权力上层流传至民间广传等过程,并分化成两种流传版本:一是,以《广记》本始流为小说类成一系,衍变为《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等,并随诸多小说类书的刊刻而为社会通行本。一是,约略于苏鹗所见"近世本"向《广记》本过渡时或更早,以杜光庭据流传初本编改成道教传扬本《虬鬚客》为一系,此系未曾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3.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4.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6.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7.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对《金鳌新话》的研究大都是立足于瞿佑看金时习的考察视角,因而,此类研究仍旧停留在对应分析影响者与被影响者间相似点的层面上,未能全面地揭示出金时习的独创性。鉴于这种研究现状,笔者试图基于金时习从其在小说中设定的幽魂及幽魂世界分析他(与瞿佑相较)的独创性,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推动《金鳌新话》的研究出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最早的笺注本,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除对其大量采录外,还作了必要的增补和订正,但也有漏收及沿袭讹误之处。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作者不易,笺释家尤难"之说,也警示我们在古籍整理中必须确保严谨、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