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赵雄  刘显成 《文教资料》2014,(34):55-56
顾恺之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奠基者,何家英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呈现出不同特点,主要体现为时代差异、技法不同,以及追求不同绘画特色和艺术精神等,清晰展示出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历经的图示、文化精神变迁,引发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守传统、破陈规、立新意进行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以女性为描绘主题的工笔画自古以来就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画中女性角色随时代发展、文化多元、思想进步等新生格局的发展,于笔墨技艺变迁下层出新诠释、新意境。面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攀升的高度与当前瓶颈,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向现代的转型之路上起着引领作用,作品有着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其绘画技法、理论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笔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作为其独立的一科,在艺术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特点和主要作品,归纳分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类型及其在国内画坛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兴衰历程,从工笔人物画历史消长的纵向脉络以及各个发展阶段工笔人物画与文化语境的横向比较入手,探讨工笔人物画与所处时代文化语境的关系,找出其兴衰的文化根源,为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蕊 《文教资料》2014,(32):63-64
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中,当代国画家在继承中国传统人物画设色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积极大胆地尝试与创新,使当代中国人物画既尊崇古法又面目一新,呈现出别具一格、品味高雅、含蓄婉约的艺术魅力。许多当代画家都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设色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与尝试。本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如蒋采萍、王仁华等采用的创新技法进行分析,探索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赖辉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81-183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构图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空白、散点透视法以及画面时间的呈现,体现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独特魅力。以上特征对于我们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等方面论述工笔人物画在中国当今画坛的地位和发展意义,阐述了作者对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多元化语境中,如何认识艺术的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面临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发掘出它与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的装饰性及图案的平面性上的共通之处,并能达到相互借鉴吸收.怎样把蒙古族服饰中点线面的设计以及服饰色彩的装饰性,吸收到画面的构图布局中来,是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特点,采用情感语言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表现语言,然后提出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美术的飞速发展,如何继承和发展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备受关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当代工笔人物画以绘画语言和新媒材创新,不断广泛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扩大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使其呈现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12.
贺友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连环画作家,在其60多年的漫长创作历生涯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他通过“从传统中寻找语言”,在积极吸收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连环画艺术规律,创作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为当代中国连环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连环画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类型中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在今甘孜州炉霍县境内出现了一位极具天赋和传奇色彩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唐卡、壁画流传于世,其唐卡绘画的风格独树一帜,极具个人特色,至今影响"霍尔"地区的唐卡绘画风格。他就是被后世誉为"神变画师"的郎卡杰。由于适逢唐卡"勉唐"画派兴盛和"噶玛嘎孜"画派肇起的时代,所以郎卡杰的绘画风格和流派众说纷纭。本文将根据郎卡杰存世唐卡作品,研究分析其绘画的风格和流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墨人物画在近些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笔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而当代水墨人物画画家秦修平运用独到的笔墨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并利用绘画本身的形式美感对艺术作品加以创新,张扬了一种情绪,传达了一种“笔墨随时代”的精神.秦修平对笔墨情趣的热爱,充分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他的笔墨特色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周碧初一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探索,晚年形成了“东方神韵”的油画风格。他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献身油画的精神,深厚的国画功力和民间美术基础,以及一生的写生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倪瓒在为其甥华子文所绘的《云林画谱》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美学主张,明确地要求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应寓“士气”于“画理”之中,重“逸气”而抑俗工之气,做到有理有趣,意法自然。作为一本入门指导性教材,《云林画谱》集中反映了倪瓒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9.
西方风景画和传统中国山水画,是不同的两种绘画样式,构建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美取向上也有不同。在油画风景创作中,吴冠中他既取西方油彩之优———色彩,及西方的现代观念,也取中国山水之精神,博取中西之长,融成一家之言。在吴氏对于油彩的"翻新"中,他以"移花接木,移山填海"的创作方式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将中国山水中的观察方式和创作观,饱游沃看,面面观;中国山水的拉大法,拉近法等以虚实来营造空间;以及山水的人格化等等这些中国山水精神带入到油画风景的创作中,与西方油彩中最本质的———色彩及现代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吴冠中独特的艺术语汇。吴先生不囿于师承,不屈于风尚,"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追求情感的表达,书写了他独有的艺术标格,明示了吴先生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渗透,成就了异于"他者"的吴氏油彩。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