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特色产生的根源,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离不开对这种语言的形式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障碍,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背景知识介绍,正确处理背景知识和课堂教学关系,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化,要想真正掌语言,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生如只学语言而不学其文化,将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也无法正确运用。文化差异决定语言差异,导致语用差异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渗透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韦丁榛 《考试周刊》2012,(45):151-152
称谓是最能够体现种族文化、地域特色及时代背景的语言形式之一。其中亲属称谓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世系宗族文化的沉淀.更是体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将汉语亲属称谓和英、日、越等语言进行对比,就亲属称谓作为教学内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及语言内部的对比研究,解读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认知过程间的依存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方式决定语言形式,句法结构差异是基于个性化体验与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映射;2.语义表达是在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构建基础上对语义焦点的突显或实现过程;3.句法结构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统一体,其整体意义永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精读课教学中 ,由于教师未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将教学重点 ,放在语言形式上 ;其次 ,就是教师和学生不熟悉或忽略了中国与英美在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 ,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处处遇到障碍。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并将教学重心从语言结构转移到结构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上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模式影响语言形式和修辞形式,语言的修辞方式体现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并且对语言教学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加强对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特征、句法结构、篇章组织的修辞方式上存在的文化差异的认知度,增强语言的文化意识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语言都跟创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形成、发展是同步的,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语教学,而是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语言传授。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语言教学观;通过语言观与语言教学观、文化语言观与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语言观的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的论述,来说明文化语言观在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汉语作为语言教学在国内外都出现不断升温的趋势,反映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也说明汉语在日渐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因为传播和推广汉语文化与汉语语言教学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做一浅析对比,以便进一步明确汉语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语言监控理论”虽遇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但也不断带给语言教学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张宇 《海外英语》2012,(15):263-265,269
新词新语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化表达,研究语言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语境中分析新词新语,可以更好地探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该文将从影响英语和汉语发展的主要几种文化语境: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发展中的东西方社会文化、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三个方面去讨论英语和汉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发展及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在与社会、文化的共同演变中富有创新性、多样性;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影响,互为生长;要重视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习中,联系文化学习语言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脱离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我们必须探索产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说到数字,世界各国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审美观念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褒贬凶吉和象征意义,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数字崇拜或禁忌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从宗教神话、隐喻含义差异、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谐音、谐义等方面剖析了形成中英数字文化差异的不同原因。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有两个发展过程深刻影响了人的发展:一是造成有机体进化的生物学过程,二是引起文化进化的学习过程。生物进化奠定了文化产生的生理基础,而学习过程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出现。但这两个过程显然是有区别的。人生理上和行动上的特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成形,被编码储存于基因中。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它允许有机体适应并利用新的机会或偶发事件,是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与人的生理特征相反,文化是储存在大脑中而非基因中的信息。文化不是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高级灵长类动物也能够使用工具,掌握某种信号语言,而且具有很多的社会性和利他性行为。但这些动物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教育后代,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将上一代积累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只能通过尝试一错误学习法不断重复上代的行为,所以其文化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毛元晶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12-15,19
流行词语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阶层或行业广为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研究了流行词语中的时代文化和修辞意义;并指出:流行词语记录了时代特性、文化物质生活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它既表现为社会生活变化在语言(特别是修辞)上的反映,又表现为人们在文化生活、价值取向上的一种趋势,是时代语言、文化的缩影,所以它具有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both products of hum an society.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language and culture. Some social scientists consider that language is the keystone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media of communicationwhich is culturally conditioned. Culture, a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soil for language emergence as well abackground for language use, is closely knitted together with language. However, current teaching syllabus in China does noprovide a system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tents to be included in any teaching program. Culture as a set of traits is by and largeneglected area and has drawn little attention. According to a famous professor Hu Wenzhongs paper, more than 90% students admithat there is a cultural gap betwee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nd all of them think that awareness ocultural difference should be made a goal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misunderstanding is often worse than linguistic one and tend to create ill feeling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 speakers oEnglish. Therefore, cultural mistakes as well as linguistic mistakes should be avoided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inter cultura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具有可塑性强、折射度高、创新性优的特点,被喻为社会文化的镜子,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选取表现主题时代化、表现手段生活化、表现领域全面化、表现思想权威化的历届春晚为剖析素材,可以发现,历年春晚主题定位彰显一脉相承的中华主流价值观念、反复着重塑造和颂扬的意象映射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朴素情感、年度主题和年度流行语又具有深深的年度烙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外语教学不能只局限语言系统本身,还应把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纳入教学之中,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还就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汤飞 《双语学习》2007,(4M):62-63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从语言与化的关系角度入手,列举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钱”代语,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化心理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重义轻利”价值观影响下的“钱”代语,反映传统委婉,含蓄等心理特征的“钱”代语,以及在特殊行业,场使用的“钱”代语。  相似文献   

20.
中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表达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产生千变万化的原因和语言使用习惯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文化意识上的差异。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其所表达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从而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组成文化意识。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不同文化意识对其语言使用的影响的分析,以及各自文化的差异对双方交流的严重影响,进一步来探讨中美文化在个人和社会的对比关系,从而使双方的交流共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