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报载:一位“王先生”带儿子从深圳到广西北海旅游,儿子突患急病,王生拿携带的“某银行”的全国通用卡取款,因电脑线路出现故障取不到,举目无亲急得团  相似文献   

2.
正面报道要合法赵民浙江电视台曾报道平湖某小学成立“雏鹰小银行”,引导学生勤俭消费的新闻;上海的报纸也有一篇采访札记对上海“儿童银行”、“红领巾银行”这一道“学堂里的独特金融风景线”,由盛到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3.
“独家新闻”别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其他著作的解说大抵如此。所不同的是,或只取前一种解释,或只取后一种解释,并非两种解释兼收并蓄。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是晚报的特色菜.然而.随着报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新闻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党报的版面.如安徽日报的固定栏目《社会冒》.深圳持区报的“社会新闻”栏,陕西日报、上海文汇报等举办的社会新闻大奖赛等。有的党报甚至提出了“向晚报学习”的D号。所谓学习,其中一条就是指党报要像晚报那样重视社会新闻。这是一个新景观。与晚报不同,党报作为一张有较高地位、权威性很强的严肃报纸,似乎与故事性强、人情味浓、写作手法多样的社会新闻任渭分明.不能互寄。但近几年的事实证明.社会新闻作为一种涉及面广的边缘性新闻,其影…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某市出了一件新闻,有两个冒充市报和市电视台的“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原形毕露,那副尴尬狼狈的丑态让人啼笑皆非:一张张印制得漂亮的“记者名片”、“记者证”,和我们使用的几无二致,那没装胶卷的照相机比我们使用的还高级。真难想象,就凭这,他们竟出没于茶楼酒肆、大小企业和一些会议之中长达数月之久,除了吃喝玩乐,还骗取了一些“广告费”、“赞助款”、“专版专栏协办费”。在现场,有不少围观群众发出议论,有的说:“看这两个骗子的‘行头’像真的一样,怪不得屡屡得手。”有的说:“如今新闻单位有的人作风也不好,难…  相似文献   

6.
一份辛劳换来一份甚至几份收获,那叫先苦后甜;三份辛劳换来半份或者一份收获,那叫有苦无甜。今年一月黔边的近10天采访,瞄准一只“老虎”去,带着一只“兔子”回,让我尝够了苦的滋味。送上门的重大新闻今年元旦前的一晚,上海医药局的一位通讯员给文汇报送来一则社会新闻“为了贵州八百学生的生命……上海医药站火速调运急救药品”(刊于1月1日文汇报社会新闻专栏),看着这则简短的消息,听着新闻背景的介绍,我采访的热情一下子燃烧了。事件原委:中小学生集体服用河南某制药厂生产的左旋米唑驱虫药后,发生特大型集体药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8.
最近广州市工商银行在广州购书中心装了“万事通”POS终端机,为持有工商银行信用卡、取款卡的顾客提供电子转帐服务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9.
钟鸣 《新闻前哨》2005,(12):1-1
前不久,笔者读到了两则晚报上的新闻,第一篇新闻的标题是: 得手后去看失主表情(引) 笨贼“耍酷” 自投罗网(主) 第二篇新闻的标题是: 成色不好卖不动 回家途中人被捉(引) “倒霉”女毒贩获刑15年(主) 相信不少人会和我一样,“品”出其中变异、酸涩的味道。小偷、毒贩损人利益,危害社会,都是为道德和法治所不容的,是依法惩处和打击的对象。媒体对:于他们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应该立场鲜明地给予揭露和报道。但透过上述两则新闻标题,看到的是作者心态扭曲,价值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字里行间,看不到作者对小偷、毒贩的憎厌、谴责和鞭笞,  相似文献   

10.
北京青年报热线传真版,从7月1日开始,开设了“文明就差这一点”专栏,每天一篇,至9月6日已刊发36篇。该栏目形式与内容,可谓是该报策划上的又一新招。其主要特点是:一、通过征集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小事,呼唤加强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专栏稿件均来自群众,内容均为百姓所见、所闻、所遇又多是不大引起注意的小事。如《取钱有点害怕》一文,说的是银行收银员在对讲器中报取款户的取款数字,使得取款人产生了不安全感。又如《雨天开车,您悠着点儿》,说的是一司机在遇泥水时开车太快而溅了路人一身泥。如此等等都在提醒人们搞精…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许多动人的好新闻中,常常有新鲜的主题,生动的事实,令人们读了久久不能忘怀。“梁山伯结婚了”一稿,应该说是属于这样一类的一条好新闻。上海分社同志报道“梁山伯”结婚一稿为扩大新闻报道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类新闻过去叫做“社会新闻”。为  相似文献   

12.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3.
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对外营业后,对外汇小额储户要收一笔不算小的费用,在沪上引起舆论一阵波澜,这自然是它的客户战略所致。但这个“国际惯例”一开,中资银行也要收费的新闻便不绝于耳,好象不收费,银行就无法维持下去,实际上背后的潜台词是拒绝小储户。这到底是经营成本无法承担还是缺少服务热情,小储户们不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他们每每在踏进银行时,大概总要自惭形秽了。近来因工作需要整理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的资料,读到几则他提倡银行要做好小客户业务的记载,感到颇有意味和受启发。陈光甫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  相似文献   

14.
张栋 《新闻天地》2004,(2):27-27
媒体天天在发布着悬赏令:“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一夜之间新闻“线人”似乎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作为一个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的词语,我们对“新闻线人”这一职业知之不多,但在我们身边,“新闻线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5.
成为主流媒体是每一个媒体的梦想。要成为主流,在无法放弃社会新闻的前提下,必须改变社会新闻的传统报道方式,寻找一种社会新闻的崭新报道方式,把社会新闻变成人人需要的“实用新闻”,加大社会新闻的服务功能。让读者感觉到:社会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那么,怎样增强社会新闻的服务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以“短”取“动”以“动”取“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翟惠生几百个字的短新闻往往是记者在第一线的“动态”之中捕捉的:或记述一种新的事实,或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采写一位新闻人物,或阐明一种有新闻价值的观点。在一个整版的新闻纸上,与“动态”密不可分的短新闻往往...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快报     
申城第一份手机彩信新闻“开播”从春节前开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携手上海移动,推出i-news手机报彩信版,这是第一份立足上海本地的彩信新闻产品。近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上海激动通信公司共同签署了手机报纸“i—news”《早点新闻》合作协议,宣布三方将联合打造“i—news”业务平台——《早点新闻》。解放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纸旨在为用户提供基于手机这一载体的新闻、生活、资讯等无线增值服务。当遇到紧急事件,如台风警报时,产品增加PUSH信息,对用户随时群发。今后,除了《早点新闻》,“i—news”还计划同上海联通一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00,(1):9-15
周作民(1884—1955),江苏淮安人。原名维新。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起担任金城银行总经理。该行为著名的“北四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极高。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从天津迁来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作民在香港被日军拘捕,旋被押回上海,逼迫其出任伪职,但周巧妙周旋,未曾落水。全国解放后,他又从香港回到上海,担任“北五行”的董事长和统一后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现存周作民日记一册(1945年6月—1946年7月),反映了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上海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情形,对周作民被蒙上所谓“汉奸嫌疑”的经过也有详细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