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隔振器看作质量连续体,通过研究刚性基础上数控机床隔振系统的传递率特性,分析比较了离散弹性元件、一维杆和梁等几种隔振器模型方式下隔振系统的特性,为正确解决刚性基础上数控机床振动噪声控制的技术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模型平台系统的结构和受力情况,应用当量粘性阻尼理论,对基于摩擦耗能机理的导弹惯性平台隔振器中的一种具有振幅反馈机制的新型库仑摩擦阻尼隔振器进行了理论建模,推导出了隔振传递率的一般公式,研究了系统共振传递率与摩擦副材料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模拟值与试验值,验证了理论与试验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与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了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了“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自身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与基础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降低。比较金属弹簧隔振与纤维材料隔振发现,由于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差。金属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高频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驾驶室座椅的隔振性能,提出了基于负刚度结构的工程机械驾驶室座椅悬架系统优化模型.通过设计座椅负刚度悬架结构(NSS),建立了负刚度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基于MATLAB对悬架系统的不同参数及其对动刚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悬架系统最为理想的配置参数范围;同时提出了NSS优化模型,采用不同方法对振动传递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座椅悬架系统的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幅值均明显减小,座椅垂直振动方向的四次功率振动剂量值与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86%和87%,座椅有效振幅传递率和悬架系统振动传递率均下降,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的峰值频率均不在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的关键频率值附近.这表明座椅悬架系统的设计对驾驶员受振后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任何影响,NSS悬架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提高了驾驶员的乘坐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型磁流变弹性体智能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研究了隔振系统的隔振力学特性和磁致动态力学特性,探讨影响其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及作用规律。搭建振动实验平台,测试磁流变智能隔振器的固有振动特性及磁致隔振力学特性;基于MTS实验平台,测试智能隔振器的幅值相关、频率相关及电流相关的磁致动态力学特性,并开展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智能隔振系统的磁致移频范围可达20%,其隔振效果最高可达49.6%;在动态激励下,磁流变智能隔振系统表现出变刚度、变阻尼的动力学特性,建立的动力学数值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其磁致力学特性。可为新型智能隔振系统实验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等方面提供本科教学和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素材,较好地拓宽实践教学范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乘坐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向车架/车身传递成为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ADAMS软件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的振动力学模型进行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对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系统的仿真计算,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动力总成质心处的各种运动响应曲线,以及各个悬置点支承处的动反力曲线.接着,分析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比较了隔振性能.最后与优化方案隔振率的差别得到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边界摩擦对碟簧隔振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在考虑边界摩擦时碟簧隔振器的载荷位移迟滞曲线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与静载试验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边界摩擦对碟簧隔振器承载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动载试验研究了边界摩擦对碟簧隔振器的动态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边界摩擦可提供较大的阻尼,使得碟簧隔振器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其阻尼比可达0.23;隔振器的耗能、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对加载幅值更为敏感,而对加载频率敏感度较小.该研究成果对碟簧隔振器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辅机双层隔振系统,采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了其振动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基于磁流变阻尼技术的半主动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双层被动隔振系统;采用同一种控制策略,磁流变阻尼器放置在上层时系统的隔振效果较好,传递力降低30%以上;采用半主动相对控制时双层辅机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要比半主动开关控制要好,系统传递力在上层采用相对控制策略比采用开关控制策略降低27%,系统传递力在下层采用相对控制策略比采用开关控制策略时降低28%。  相似文献   

9.
对安装在船用设备上的叠层钢片振动隔振器的静态及动态性能进行分析测试,在不同叠层钢片厚度、弧度以及预紧力参数下,分别进行了静、动态性能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隔振器具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其动、静态的承载能力较大,承载范围较宽,在隔振器内部叠层钢片片数及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叠层钢片弧度及其预紧力对其静刚度、动刚度和阻尼比等性能参数均有一定影响,测试结果对于工程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舰船舱筏和上层建筑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分别研究了实验模型的固有特性和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特性。结果表明:舱筏隔振系统和上层建筑整体隔振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实验和仿真结果误差分别为1.2%和2.2%;舱筏隔振系统的振级落差实验测试结果比仿真结果低2~5 d B,上层建筑整体隔振系统的振级落差实验测试结果比仿真结果高3~5 d B,但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趋势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