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名人书趣     
王充“走读”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文艺批评家王充,年青时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便常常背上干粮到一家书铺去“走读”。王充的记忆力很强,一经过目,就能背诵。凭着这股勤奋劲儿,他通读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日后撰写我国第一部唯物论专著《论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桓谭的博学多才、倡古文经学、反谶纬迷信、说形神生死、论为政之道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这位汉代著名思想家。桓谭尊重经验,崇尚理性,不迷信,不妄断,表现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这直接影响和启发了王充。如果说王充思想是汉代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那么桓谭思想则是“黎明前的曙光”,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指导《订鬼》节选自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订鬼篇》的第一段。虽是节选,但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清晰。本文通过病者“畏惧存想”见鬼,“精念存想”见鬼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世上所谓之鬼,都是人们“思念存想”的结果,并不是人死之后精神所变。世上是无鬼的。  相似文献   

5.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充是东汉最著名的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论衡》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界,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论衡》一方面论述其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足畏;另一方面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为标本来述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论衡》中的注重自我、逐渐疏离群体的观点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王充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王充思想对东汉及其后文人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命”论被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朝有个叫丁谓的人,费尽心机爬上了宰相的宝座。他利用职权,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生怕老宰相寇准揭发,于是与太监勾结在一起,在真宗面前大进谗言,极尽污蔑诽谤之能事,硬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老百姓痛恨丁谓.希望朝廷把寇准召回,于是编了一首歌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里“丁”即丁谓。后在流传中发生语讹,“丁”成了“钉”,人们把仇人称为“眼中钉”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无神论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以实体喻论精神的各种无神论思想命题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尤以桓谭、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桓谭承前启后地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精神居形体”的新命题;王充继承了桓谭的思想,并进一步充实发展,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形死神灭”的以形神论证无鬼的思想观点;范缜在此基础上,克服了两人的不足,以刀刃喻形神,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神灭论,把无神论思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从祥 《天中学刊》2011,26(6):34-37
汉代传世的神话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神话,王充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王充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对原始神话进行了批判,以求实的史学态度对远古圣王神话进行了批判,但为了颂汉,王充不仅迷信,甚至大力宣扬汉帝政治神话。可见,王充对神话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往往会依其立说目的而取舍,甚至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11.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王充的哲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的,“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到了现代,对王充仍然有好之者,也有攻之者。  相似文献   

13.
苏金文 《学语文》2010,(1):32-32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王充《论衡》)据此可知,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文”。这里的。心。就是认知,思想。情感,它决定着文章境界的高低差异。要提升作文的境界,就要提高做人的境界。下面就以三则课堂实验加以例说。  相似文献   

14.
在《五经正义》中,多处出现“无得”(或者“勿得”、“毋得”)被用于文头,表示对方禁止的语气。与其使用“无得”,比起文言文来说,更普遍使用的是“无”(或者“吻”、“毋”)。就是说“无”加上附加成分“得”。 本文根据《五经正义》和其他六朝期间的典籍中的“无得”及与其关连词语“欲得”、“不得”和“安得”等的用例来考察“得”的接尾语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孙玉梅 《河南教育》2009,(11):55-5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为政治前途奋斗了一生的知识分子,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说自己“仕数不偶”“仕数黜斥”(《论衡&#183;自纪》),意思是当官数十年始终没有机会升迁提拔,相反总是遭到排挤斥责。王充善与人异的性格,直道而行的异端思想。是他“仕数不偶”的内在原因。而学者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说“王充学习那么好,  相似文献   

16.
《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充学识渊博,通晓百家之说,他所著的《论衡》内容丰富博杂,“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老幼生死古今,罔不祥该”。《论衡》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流传至今的有30卷,85篇,21万余字。作者立足于“疾虚伪”、“事实诚”的进步主张,提倡“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甚至“直露其文,集以俗言”,以力求达到“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因此,《论衡》从语言上看比较接近当时口语,是总结汉语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当然,《论衡》之所以在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般把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时代的王充就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思想。他在《论衡》一书中  相似文献   

19.
司南之难     
我们熟悉的这幅司南的照片是根据记载复原的样式。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是应篇》中提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柢”指勺柄。根据这段话,著名文物专家王振铎参照汉代勺子的样式,复原出司南的样式。复原的司南以天然磁石琢制而成,大小类似现在家用的汤勺,只是底部呈球形状。青铜地盘中央光滑,四周刻着二十四个方位。  相似文献   

20.
秉持至诚精神,王充提出了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的“文主实诚”的观点。由于后世缘情文学观念的强行阑入,近世的研究多以“为文须出自诚挚的感情”来解释王充的文主实诚论。若反本探源论之,所谓文主实诚是说为文须合乎事理,精诚由中是说须不受世俗迷惑而精思由己,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就持论的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著文的态度和主观条件来说的,二者之结穴为至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