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交友,有许多言简意赅的习惯用语。简介如下:*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分贵贱。*布衣之交:指普通百姓相交。*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刎颈之交:指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的朋友。*再世之交:指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朋友。*忘年之交:指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竹马之交:指幼年之友。*君子之交:指看上去很平淡,而重在道义的朋友。*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金石之交:指友谊深厚,如金石之坚固。*金兰之交: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肺腑之交:指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贫贱之交:指在贫困时结交的朋友。*忘形之交:指…  相似文献   

2.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的朋友,见《北史·司马膺之传》:"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景等为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指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的朋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相似文献   

3.
志向     
<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释义]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一起享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不刊之论"无不"刊登"义"不刊之论"原作"不刊之书",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典范性著作。汉·扬雄《答刘歆书》:"是县(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也作"不刊之典""不刊之笔""不刊之训"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后来多用"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证近代之师承,  相似文献   

5.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6.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7.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李密的《陈情表》自《华阳国志》和《晋书》收录,尤其是南朝梁萧统选入《昭明文选》以来,历代文章评点家均赞不绝口。北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1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读《出师表》不哭者不  相似文献   

9.
盛林福 《生活教育》2011,(10):32-33
2008年苏州市中考作文是《聆听——》。作文题前面有一段提示:"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  相似文献   

10.
<正>前几天去上海参加明道大会,突然发现很多朋友都在关注《三体》《奇点临近》《失控》等书,而"奇点临近"也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奇点"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在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理论中,"奇点"是  相似文献   

11.
李志杰 《语文天地》2013,(15):12-13
《师说》写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教版必修三)。对"句读之不知"这句话,课文注释为:句读不明。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切。我们先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第一册中编对《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做了如下注释:"句读,指文字诵读,凡书文语意尽处,谓之句;语意未尽,而诵读时须略作停顿处,谓之读。""句  相似文献   

12.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3.
结合历史及学理背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以"老"证"老",就学者对《老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之教学(世)思想所做的不确之解进行了辨析,指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是中国古代德智并重教学(世)思想的集大成之论,其本义是指:修习自然之道要日有所渐,涵养自然之德应日减私欲。  相似文献   

14.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5.
《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他们各有等级(妃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此注不确。一、妃,指王侯配偶或太子之妻。《说文》:“妃,匹也。”《仪礼》:“以某妃配某氏。”孔颖达疏云:“某妃配某氏,尊卑通称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即元妃孟子乃惠公元配之妻。  相似文献   

16.
牧童指瑕     
正蜀中有杜处士1,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3入两股间。今乃掉尾4而斗,谬也!"·处士笑而然之。(节选自宋·苏轼《苏东坡文集》)【注释】1处士:未做官的读书人。2戴嵩《斗牛图》一轴:指唐朝画家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3搐(chù):收缩,此指"夹"。4掉尾:摆动尾巴。  相似文献   

17.
<正>"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王力《古代汉语》持此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杨伯峻《白话左传》持此说。两个版本解释不同,尤其对"武"的理解,那么孰是孰非呢?查阅整部《左传》,发现使用"不武"一词的,还有三处:  相似文献   

18.
释“小人”     
“小人”这个词在现代主要是指人格卑鄙的人,如“小人得志”“势利小人”等。但在古代,这个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下面一一加以例释。一、指老百姓,即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如:①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②《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汉书·董仲舒传》)③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南朝粱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二、指行为不正派,人格卑鄙的人。如:④信小人者失士。(《管子·牧民》)  相似文献   

19.
<正>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1)思琴瑟(2),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释】(1)离堂:离开分别之所。(2)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相似文献   

20.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