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对其先是充满疑虑,担心革命会带来社会动乱,也怀疑革命党所鼓吹的民主、共和是否真能"名至实归";随即,他又因看到革命后有可能实现自身政治抱负之契机而心生窃喜。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他对其大加颂扬,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对其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极其乐观。梁启超这一由疑虑、窃喜而乐观之转变,与他流质般易变之思想、热衷政治之秉性以及自信之性格等密切相关。客观上看,也与民初以降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渐起步紧密相关。梁启超深刻认识到这一内在变化,故而对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此后的中国充满乐观。与这一变化互为表里的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不断发展、进步,他基于对辛亥革命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变化之深刻体认,最终提出"政治在于民"的观点。梁启超对辛亥革命认识与态度的转变,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巨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百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历史剧变,两千多年帝制随着最后一任清帝逊位平静地结束。对于这场流血较少的革命,在论述其成功原因时,许多人将之归结为舆论的力量。梁启超在《初归国演说词》中说:去秋武汉起义,不数月而国体丕变,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则报纸鼓吹之功最高,此天下公言也。孙中山多次提及报刊政治宣传对辛亥革命成功的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清朝晚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在此基础上重点介述了《万国公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推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泰西民法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报纸副刊的传统《从“晨报副刊”和“觉悟”的四十周年说起》也许可以这样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运用副刊的特点来担当革命的宣传战线上的一支方面军,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了。我们可以把这传统追溯到党成立之前的年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阵地,主要就是依靠报纸、杂志。然而当时党还没有成立,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机关报。马克思主义者就先通过副刊来吹起革命的号角。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先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同老师康有为一起,联合改良派,于19世纪末在古老的帝国,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维新变法运动,对启迪民智、革故鼎新、推动历史进程,起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他积极鼓吹,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界革命,以及躬行实践的散创作,不仅对晚清学的解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而且被公认是“五四”以来新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姚珺  金霞 《新闻窗》2013,(2):74-75
一、“新史学”的发展 自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一文之后,新史学便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务实的治史态度,服务现实、服务民众。针对传统史学的“四毛病”、“两弊端”、“三恶果”,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口号,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相似文献   

7.
清末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在西学东渐的漫漫长路上,新闻自由的思想随之传入。而梁启超以其办报之多、专论之多、见解之深刻,成为了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然而,由于时代和梁启超所处阶级的限制,在这一思想之中,存在着梁启超难以逾越的局限:一是他的新闻自由思想内在的矛盾,梁启超始终把自由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当成一种目的;二是梁启超在承认自己的新闻自由的同时,却又在否认别人的新闻自由,使得新闻自由的理念一直处于抽象的境地,难以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孙珊珊 《新闻传播》2015,(2):104-105
梁启超一生参与、创办报刊17种,虽然他办报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长期从事办报活动的过程中,梁启超在吸取西方的办报经验的同时,不断的总结、反思,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闻思想,并且得出较为完整新闻舆论体系,它打破了人们对报刊地位、责任的传统认识,为人们对舆论的认识,打开了新的视野,为中国新闻舆论观念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样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也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需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来把自己的理论与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为欧洲大陆革命风暴和巴黎公社所做的理论总结以及对各种机会主义者的批判,都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的。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10.
覃哲 《新闻爱好者》2011,(19):52-54
清末留学日本期间(1901年~1906年),是马君武参与报刊舆论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此期间他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并发表了大量的论说,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在留日的5年中,他的思想立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03年以前,马君武是梁启超麾下一名宣传其"新民学说"的得力干将,而在1903年8月前后,他与维新派断绝了关系,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忠实信徒。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君武留日期间的办报经历、报刊作品及与梁启超的关系来探析其政治立场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国学大师,而且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不仅如此,梁启超还非常关注和热心于考古,并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济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当时也是清华国学院导师,虽然与梁启超年龄相差23岁,但二人却走得很近,非常投缘,个中原因,除了梁启超对李济有推荐保举之恩外,还缘于二人对田野考古的共同兴趣,梁启超是最早把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非常重视遗址的搜寻和挖掘工作,因此,在担任国学院导师的同时,还担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一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社会根源上分析了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研究马克思的热潮的原因;并对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遇到的新的挑战——西方马克思学家提出的种种代表性论点作了具体的回答;认为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提法已经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迫切而伟大的任务是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认真研究科学技术革命,研究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问题,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  相似文献   

13.
破四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决定行动.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重大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的鼓动为先导.获得多数或大多数人的支持.通过建立巩固的思想阵地和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4.
刘珊珊 《历史档案》2012,(3):107-1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家思想的最早探索者,他对"国家"一词的界定经历了戊戌时期、赴日初期及1903年后三次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梁启超的思想层面的原因,亦有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20年初,为了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毛泽东同志率领“驱张代表团”到了北京,并与各方面取得了密切联系,有机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从此以后,从没有动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0年7月,毛泽东同志回到了湖南,在“驱张”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对湖南革命运动影响最大的并与湖南建党有密切联系的是创办文化书社。毛泽东同志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当前革命之急,要办好这件事,就必须建立一个传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指导一切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成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由于封建主义的学习方法的影响,30年来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曾经领导过这一阵地的几位“理论家”,后来却被证明是理论骗子。接连出现理论骗子,全党长期不发觉,还跟着跑,有一种原因就是用封建主义的学习五经、四书的方式来学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生活于趣味     
人活着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享受生活的乐趣。什么样的生活不值得过呢?梁启超说得很经典:一种是石缝里的生活,那种生活挤挤挨挨的,好像戴着枷锁,永远走不出监狱。一种是沙漠里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了点儿光泽,板死了没有一点变化,同腊人一样没有一点血色,如枯树般没有一点儿生机。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和李大钊是两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据资料显示,在《中国20世纪百年百人排行榜》一书中,称梁启超为"百科启蒙第一人",而李大钊则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中国"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两位人物在探索近代中国前进的道路问题上都曾提出创建"少年中国"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二者的"少  相似文献   

19.
由毛泽东亲自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校刊、李达主编的《新时代》月刊是一份党内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期刊.中共二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该刊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革命纲领、路线为宗旨,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为党培养了一批精干而忠诚的干部,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重大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一)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从事编辑生涯后主编的第三种杂志,一出版立刻风行海内外,常常再版和被翻印,一般销数均在一万份左右(这在1902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行数),好评如潮。且看梁启超自己的估价: “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竞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清代学术概论》)这里,梁启超并没有自吹自夸,事情确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