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勤  潘文晋 《科教文汇》2009,(6):282-282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地理、历史、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体现出许多的差异。了解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会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缩短我们现代化的历程。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地理、历史、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体现出许多的差异。了解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会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缩短我们现代化的历程。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3.
四、要善于处理科学知识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思维方式作用于科学知识,决定着科学知识运行的轨迹。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其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它不强调天人相分、主客相对,缺乏以分析为特点的逻辑的推演,影响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推进缓慢,从认知的角度审视,和这种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西方大力张扬天人相分的分析思维方式,强调物我相分、主客对立,从认知的角度审视,西方近代科技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同时又造成了今天的严重恶果,不能不说是深深植根于他们身上的这种特定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晏昀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S):147-147,102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 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6.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曾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曾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本文试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焦克源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它的存在和发展更有着独特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同步发展于中国...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及融合过程中,其实质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如果在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不能甄别自己和对方,则势必产生相互的误解与误读,造成文化融合的极大障碍。本文力争在这个问题廓清思路,找出东西方思维差异的本质,以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乾嘉考据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戴震,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从注重直观体验的经学考据传统向注重逻辑的近代考据学演变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他借鉴了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公理化方法和科学的数学化观念,提出了"论据互证""心通理义""由数入理"的新思路,将其融入当时的经学研究中去,在清代学术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的思维方式演变由于经学传统和直观体验思维的局限而具有不彻底性,没有形成彻底的对象化研究,对西方科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更多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因而未能转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一定程度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