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本文的叙述人称问题,目前存在的普遍意见认为该文属第二叙述人称。其理由是,作者对文中的被叙述对象(大娘、小金花、大嫂)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和《写作》两本书分别对“人称”和“叙述人称”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称”是客观存在的称谓问题,指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的某些名词或代词;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指作者叙述的立足点、观察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  相似文献   

2.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提的“第二人称”,实际上是语法上“人称代词”所使用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用什么人称写的,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如果说有第二人称写法,那就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岂不矛盾?所以不可能有“第二人称”的写法。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不出现的“我”在向“你”(…  相似文献   

4.
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 ,这是学术界现在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立论依据“叙述的人称问题实质上是叙述的立足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论述了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写作理论将人称分为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近年来,人们对叙述中是否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发生了疑问,多数意见否定有第二人称的存在,有一本高校写作教材这样写道:“在叙述中,有时会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出现,这是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呢?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实际上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地方,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  相似文献   

6.
究竟什么是叙述的人称呢?先看几本有关写作的著作给人称下的定义吧:“其实,‘人称’问题,原来就是一个叙述的“称谓”问题,……”(刘锡庆编《基础写作学》)“用什么口吻,以什么身分向读者叙述,也就是叙  相似文献   

7.
本刊2006年第5期有篇《有第二人称写法吗?没有》的交流文章,仔细研读,发现该文论据论点不正确。文章说,用什么样的人称写,“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由此得出“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的“矛盾”说法,并举例说明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叙述时,也还是作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点上进行观察和叙述,也应属于第一人称写法,只不过第一人称“我”“不出现”,是无形的。我们也不妨借用该文作者的逻辑来探究一下第三人称写法:当文章用“他(她)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作者的观察点和叙述的立足点还…  相似文献   

8.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9.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余萍华叙述的人称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持。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什么是叙述人称即叙述人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问题,另一个是有没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众多的争论的意见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地位派”和“称谓派”的意见。孙移山...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人称问题,颇多异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人称的本质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它不仅是作者立足点,观察点的问题,而且是作者,读者与作品中所涉人物的时空关系问题,说到底“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11.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12.
关于第二人称是否存在的争论 ,实际源于对人称概念界定的分歧 ,也就是以“观察点”为人称本质 ,还是以“称谓”作为人称标志的问题。其实“观察点”和“称谓”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各有自己的功能用途 ,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鉴于此 ,我们应该首先对人称的概念加以界定 ,然后使“观察点”和“称谓”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3.
写作人称与指代人称常被混淆,其实二者根本不同。指代人称,意即指示替代具体个人的称谓,反映的是人际关系。指代人称按其施指主体与受指客体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自称)、第二人称(对称)和第三人称(旁称)。第一人称表明主体和客体是同一  相似文献   

14.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进而不谈的态度,即便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淡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即便 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谈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地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活。第一人称的叙述娓娓动听,给人以更真实亲切之感,宜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作者自己,其实“我”不是作者自己(即使有作者的影子),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叙述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说起来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令人苦恼的是,长期以来,关于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法的问题,人们总还是有些纠缠不清,一直存在着争论,以致于虽然绝大多数书上讲到叙述人称时,只肯定了第一人称叙述法及第三人称叙述法的存在,否定了第二人称叙述法的存在性,但在讲完了第一人叙称述法及第三人称叙述法后,不得不化或详或略的笔墨,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阐述说明一番不存在第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视点(立足点)设在该(他)人物位置上,它们是叙述人要描写或强调的对象,这个视点反应了叙述人的主观性。这种按人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也有相似的特点,只是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也常常把视点设在叙述人要重点描写的处所、对象、抽象概念等,而不仅仅是"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显示出一种视点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9.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  相似文献   

20.
张国光《“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究竟谁是谁非 ?》一文所言的“论争”实际上并不存在 ,说罗尔纲先生研究《水浒》只有 6个月也是欺人之谈。“张文”的写作态度不端正 ,对罗尔纲先生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 ,罗尔纲先生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品格是不容否定的。目前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 ,对此应予以重视并展开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