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前思考】刘加霞教授指出,可以从整体特征和度量特征两个维度认识图形,其中"对称"就是从整体特征认识图形的重要视角。在第一学段,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侧重于实例或生活中的图案;第二学段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并要求学生能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而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就会从"对称"的视角大量研究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学习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认识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着,教师提供了相关实物的抽象图形,让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和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适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最后,让学生从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知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和学习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意识。【教学过程】一、猜想中唤醒旧知经验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的一部分,你能猜出是什么吗?提问:猜出来了吗?刚才我只出示一半,你是怎样很快就猜到脸谱图的?它的对称轴在哪?揭示: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7.
李晓媛 《快乐阅读》2011,(21):128-129
一、案例背景对称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存在于千次百态的动植物中。青岛版第六册教材中研究的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特征是沿着对称轴对折以后两边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即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  相似文献   

8.
孙伟 《陕西教育》2008,(1):27-28
教材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6—61页。 设计思路: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6道“想想做做”等。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行主动探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折一折,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页。【教学过程】《旋转》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内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体运动的方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就是《旋转》,教材通过欣赏、操作、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逻辑推理、合情推理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100~101页。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从中发现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选择合适的方法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案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教材提供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教材首先出示文具盒、墨水盒、魔方、易拉罐、足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8~29页。【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一、指导观察,认识特点(P PT演示先出示: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和小兔钟面的图形。接着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小衣服图片)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支撑点。本课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先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图形边的数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一、案例背景《图形的对称》是初三中考第一轮总复习中第五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的一节课,是学生深入生活、审视数学美的数学内容.虽其概念是较抽象的,但应用甚广.在设计此课时,我收集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在利用图形的对称进行设计中体验数学的美,让学生运用图形的对称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案例主题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把上面的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安排了一道“试一试”,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才获得的初步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初…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图形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成为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验温故知新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