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从检讨格尔兹的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讨论了我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虽有自强求富,但陷于化民族主义的冲突之中。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没能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导致了辛亥革命后这一话语的崩溃,“新三民主义”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受到侵犯,提出中华民族存亡和富强的诉求,整合了各民族的力量。当前我国仍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我们应结合自身历史和西方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整合力的民族主义话语,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苏联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概括起来只有两种:(前)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即大俄罗斯主义与(前)被压迫的民族主义。列宁和斯大林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取向不同。十月革命前,列宁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要无一例外地反对各种民族主义,斯大林则侧重于反对非饿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十月革命后,列宁特别强调反对大俄罗斯主义,斯大林虽曾口头上接受了列宁的意见,在实践中却把打击矛头始终指向前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即地方民族主义而不是大俄罗斯主义。这一做法造成严重后果,成为苏联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思潮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凝聚民族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另一方面它又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阻碍国家的发展进程。而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开放等特点,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青年教育上勇于面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挑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建构、重构与解构三个方面,韩国民族主义兴起有着历史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从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构角度,韩国在进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对于中国朝鲜族态度发生了由"亲"到"疏"的转变,韩国的民族主义正在重构而这种重构与民族主义的两面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韩国民族主义今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民族主义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最普遍与最重要的思潮,自由主义最先被引进中国也是作为救亡图存的一种工具,往往忽视了自由主义对个人价值的终极关怀。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一批留学欧美服膺民主制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放弃民主制度,转而鼓吹开明专制或新式独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部展开了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这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紧张关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6.
1840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当这种隔绝状态被暴力所打破,接踵而来的是解体的过程。梁启超正生于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过渡时代",由他的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选择问题。本文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基础上,探讨其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两种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 ,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 ,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层出不穷。这个在两极时代曾一度被认为是趋于消失的现象 ,现在不仅又重返国际政治舞台 ,而且显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从巴勒斯坦到科索沃 ,从印巴到车臣……地球上几乎所有角落都可以感觉到以民族主义为标识的斗争和磨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二十世纪末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和平与发展、战争与停滞、整合与裂变等一系列重大的两难问题 ,大多同民族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此出发 ,研究当代民族主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然而 ,当代民族主义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并称为20世纪的三大思潮。从德国发展而来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和文化的融合。文化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外来文化的鄙薄心,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崇拜来提高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情感的共振,抵制外敌入侵,并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种潜在而非明晰、现代化而非西方化的民族文化观。它在中国早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存在着互动关系,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90年代,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表现出新的特点,导致人们对民族主义的存在发生质疑,然而民族主义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族主义一种表现形态的"国族主义"在中东的埃及和伊朗颇具典型性。埃及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具有历史渊源的民族",其国族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文化积淀和政治环境,两国的国族主义的发展有其共性和特性。就国族主义的演变轨迹来说,两国在共同经历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后,便分别走向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埃及走向纳赛尔主义,随之进入埃及民族主义的回归期,伊朗则迈向君主制民族主义及后来的伊斯兰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追求"民族大义"的口号下一方面联络了民众,促成了民族国家的成型,另一方面却包含了民族利己主义、排外主义的因子。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虽然有爱国主义的积极内容,但因它并非建立在普遍理性基础上,包含了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和对本民族的情绪性美化,是需要超越和否定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历史会发现,体育思想的形成从没有脱离政治的轴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同样贯穿了民族主义政治的基本情怀.从清末开明专制运动下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萌发、早起议会制度和强人政治下军国民体育思想由盛而衰到国民党威权政治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勃兴,都暗潜着近代中国体育与政治的紧密联盟.把握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政治意涵,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体育突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开启与西方体育结合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强化,也使我们过于强调了体育的工具性、社会性和适用性,削弱了体育的人本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其科学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体育催生民族情感、加强民族认同,是研究体育与民族主义关系的经典范式。然而体育与民族主义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本土化的民族体育可推进或分化当地民族认同的进程。认同的分割性导致种族、阶级、性别成为影响体育与民族主义关系的调节变量。全球化时代,体育充当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也成为非西方国家维护民族文化的利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论语》研究发现,其中蕴藏着孔子极其完整的心理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有:心理发展之人性发展的观点、心理发展之中庸发展状态的观点、心理毕生发展观。这些观点互为支撑,相互论证,具有极强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梭体育思想对后世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为了更加深透地把握卢梭体育思想的内涵,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其体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考察,厘清了其体育思想的现实依据与理论渊源.认为:经济政治环境是其体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土壤,文化环境为其体育思想形成提供了理论养分,教育环境是其体育思想发展的理论氛围,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论、16~17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是其体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从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体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谈了邓小平的体育思想.研究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