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坚 《地理教育》2005,(5):29-30
从2004年秋季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四套地理(必修)教材,首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国家级实验区试验使用。这四种版本的地理实验教材在广东省都有地区选择试验使用。深圳市选用的是中国版地理教材。下面就自己在使用高中新课程地理实验教材中的所感、所悟,以地理必修Ⅰ为例对如何使用新教材,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2.
“洋教材”是在21世纪现代教育理念影响下产生的新事物。本分析了“洋教材”在打破现代教育的地域性和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洋教材”的先进性,同时指出了引进“洋教材”中所暴露的若干问题,为客观地评价、科学地选用“洋教材”,以改进我们自身的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高校"十五"教材建设工作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所面临的六大挑战,以及当前高校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教材建设工作的六项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模式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教与学的实际,从特点与优点、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及教材建设现状,并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爱霞 《函授教育》2003,7(3):54-55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教育教材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反映。成人教育教材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一般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相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二者之间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教育教材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反映。成人教育教材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一般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相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之间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材"现代世界中的化学:概念和应用"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材“现代世界中的化学:概念和应用”值得我们在编写化学教材时参考。该教材课程目标及学习活动设计合理,注重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文辅助系统丰富,语言通俗流畅,并有配套的《教师手册》。  相似文献   

8.
采用FLOW MAP对中美四版化学教材中"物质的量"概念体系内容难度进行了测量与评价.定量统计表明,中国教材的整合广度较美国教材高,表征深度较美国教材低.质性评价表明,美国教材的概念组织与整合设计以"化学计量思想与方法"演绎为内核,中国教材则以"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演绎为内核;美国教材的内容表征注重情境线索搭建与类比思维的嵌入.  相似文献   

9.
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我国的财政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再加上西方财政理论的引入,财政学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校际间缺少交流,各院校所用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有的院校将过去的教材进行简单地修改,有些院校则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套财政理论,财政学缺乏统一的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由此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扩大校际间的交流、基本统一教材、增加案例教学、统一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徐中玉编《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徐本 )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必修课指定教材 ,该教材是同类教材中编得较好的一本 ,但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体会 ,谈谈对该教材的看法。一、富有创新精神的入选文章与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相比 ,这部教材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它选编了一些以前人们避之不选的优秀文章 ,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思想文化界开始重视并大力开掘二十世纪以来积累的思想文化资源 ,新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岁月 ,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继承和采撷 ,以及他们结合中国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对于学科教育和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所属三级学科的教材建设表现出较严重的滞后现象。基于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所属三级学科现行教材的研读与梳理,归纳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实践的现实环境和学科教育的特点,运用教育学中有关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一般性的改进原则。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论基础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是对教学论的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基础研究经历了引进与重建、深化与反思和实践性变革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哲学、教育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四大主题和开放的理论结构。教学论基础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马克思主义教学认识论的发展、教学论基础的结构和本土化理论的构建。教学论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传统与现代、借鉴和本土化三大关系,实现教学论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西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我们能有对比、有参照地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诠释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本土理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入手,试图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目标和任务,发挥社会学的学科作用,服务于中国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公共教育学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笔从教材与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优化与革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方式、革新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对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增强国外社会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有:发挥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融参与学教法于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尝试和拓展情感激发;打破传输式教学,引进启发式教学;讲授法增强学习信心,研讨法挖掘理论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内涵。分析和研究这些方法,提出提升国外社会学研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和切入点,提高国外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人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一直与中国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相伴随 ,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 ,严复可谓是尝试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人 ;孙本文是早期倡导社会学中国化运动的先驱 ;费孝通和郑杭生堪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资本为开展园本教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重视和积累社会资本对园本教研活动有如下积极影响:在宏观层面上,它可以为园本教研活动提供文化和制度资本;在中观层面上,可以为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在微观层面上,则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参加园本教研的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的产生,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学科诞生过程。传统之后的承继者,在不断地谱写社会学的发展繁荣史时,也使学科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随后他们发起了对社会学知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呼唤,掀起了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三次代表性呐喊。其中不论是社会学的危机、社会学的新启蒙还是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它们都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和自身知识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呐喊,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自身的体系内形成话语共识,并促进这门学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杜威是自觉认识到教学社会性的第一人,他指出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弊端,并致力于将教学活动看作人的完整活动来研究.杜威的教学社会性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真正地将教学活动转变成现实人的活生生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Not until the late 1990s did the rational/emotional binary embedded in mainstream literature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come under challenge. Now the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sational change and leadership are widely recognised in the leadership, organisational chang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literature. Howeve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binary did not draw from feminist social theory, critical organisational theory,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or critical pedagogy. Inste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management theory and brain science, mobilised particularly through Goleman's no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is article undertakes a feminist deconstruction of two texts: one from organisational theory by Goleman and the other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emo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 a counterpoint, I identify the gaps and silences, appropriations and marginalisation identified 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s. I argue that the emotional labour of teaching and leading cannot be individualised because emotion is both relational and contextu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