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3.
宋崇碧 《陕西教育》2009,(2):78-78,65
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家乡陕西商州为其创作的源泉,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质于八十年代立名于文坛.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是熟悉的,那块贫瘠的土地给了他的生命,也给予了他创作的源泉.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商州的影子,尤其对商州的民间精神,经过作家的深层透视,把商州的民间文化,人民的生存及精神状态,展示给了广大的读者.读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可以认为是读一本商州的史诗.  相似文献   

4.
《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腔>获奖,意义重大.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秦腔>获奖,不仅使有"三驾马车"称谓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了无遗憾,实至名归,也为正在成长中的第三代作家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秦腔>获奖,是由文学终成为文学问题、文学的发展应尽量与周围的非文学因素(场域)保持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协调的规律决定的.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干、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同时,一定意义上讲,<秦腔>获奖也是文学民间文化批评转向的胜利成果.<秦腔>获奖,必将掀起又一轮陕西文学阅读、研究尤其是贾平凹研究的热潮,对陕西文学文化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英国资产阶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与传统群体关系日益疏离.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殖民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滨逊对"家"的理解.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家"在鲁滨逊看来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他与他的"荒岛之家"又表现出了特殊的亲密.鲁滨逊所谓的"家"并不是以感情纽带定义的,而是以他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控制一切的操纵者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力量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关注人类的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家的人生观是其创作精神的基础,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流露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兴》《古炉》《带灯》等几部作品也活跃着积极心理学的因子,这些作品都呈现了正能量、正价值的建构,显示了作者对小说创作精神文化资源的新追求和新表达。一个作家要为读者提供人文关怀,自己必须拥有鲜明的精神文化资源,哲学和心理学是文学价值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获得幸福生活为目标,突出人本身的优点及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文学创作中值得重视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认为西方文学具有大境界,西方文学重在分析人性,西方文学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叙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应该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而又要坚持民族的艺术形式.贾平凹对西方文学的上述看法,使他的创作走出了"山地笔记"时代编写感人故事的狭小圈子.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他的小说创作自"商州三录"开始.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等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贾平凹表现这些世界性主题时,运用的是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影响较大而又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除具有当代小说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征.贾平凹小说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强烈的使命感,对改革中文化与人的忧虑以及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意识相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陕西作家贾平凹使用圆形叙事模式,令其长篇小说《极花》的叙事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具有特别象征意味,潜含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小说一方面把故事情节放在"起点农村—玄弧城市—终点农村"的圆圈中展开,述说"拐卖—解救—拐卖"事件的循环发生,以此揭露在城乡发展差异下的农村存在行为失常和价值失落的现象,折射出农村文明不可抑制的衰落之势;另一方面同时建构一个"起点反抗—玄弧顺从—终点反抗"的圆圈以呈现胡蝶的心理变化,袒露农村女性在向往城市和受传统观念挤压双重影响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有很多作家,其生活经历都是经历过乡村和城市两种,尤其以从乡下到城市的路线为多。但不是每个有如此生活历程的作家都能像贾平凹那样,乡村和城市的烙印、以及这种城与乡的纠结如此矛盾的进行表达。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展示或者思考着城、乡,以及二者在作家心中造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又迫使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此,我省确立了"关于吉林省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课题,课题实验范围较大,既有城市电教条件较好的学校,又有乡镇学校.涉及学校10所,实验教师30余名.在各所实验学校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校条件,围绕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课题设计自己研究的子课题.例如,辽源市一所农村中学的子课题是"利用多渠道地理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子课题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等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既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沿着沈从文的生活足迹,我们从乡村走向城市;追随他的精神,我们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现代作家,甚至整个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精神取向与物质取向的矛盾.这种矛盾究其实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孟文荣 《文教资料》2011,(16):18-20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对农村保持持久的关注和耐心的表达的作家之一,他从早期应景似的对农村人性、人情的赞美到今天独立探索当代农村将往何处去,在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本文拟从贾平凹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农村改革者的形象,看贾平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赫伟 《下一代》2011,(11):19-19
贾平凹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爱好文学,毕业后,他昼夜不停地疯狂地写作。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失败连着失败,他搞出稿子,一篇又一篇地被退了回来。有一次,他竞收到了127张退稿签。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是一位有着强烈现实精神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既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城市生活的批判,而且越到后来,对城市的批判越多,这与贾平凹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的压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作为一个先生长于农村后生活于都市的男性作家,作品存在着明显的阴阳二元对立、重阴轻阳的矛盾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农民“非”市民、“是”女性“非”男性,尤其在他对于古今女性小脚的反复描写、迷恋中,突出的呈现出明清以来传统士大夫“爱莲癖”的审美取向。这种矛盾的审美价值取向既给贾平凹带来了某种成功,也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18.
洪堡特从哲学、人类学等角度考察语言现象,探索语言的本质;从语言入手分析人类精神.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体现了"精神至上"的原则.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语言的一切都来源于精神,决定于精神.精神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20.
张炜在创作《九月寓言》之后,成功完成了艺术上的转向。他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力求真实地摹写再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实与历史为其写作宗旨,来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九月寓言》倾诉了一代人对东方山野的感悟,出神入化地句勒出山野的灵魂。这里展示的是作家对家园精神的追求和守护。同时也批判了自然山野中深藏的反人文恶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