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个人完成道德的社会化。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的倾向,并有不道德行为在校园内时有发生。造成学校德育低效原因在于:①德育泛政治化、过分化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以社会利益代替个人利益,严重损害德育的价值;②德育简单化,把学生当成“美德袋”;③德育渠道窄,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德育手段落后,不能与学生内需产生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的主要途径在于各科教学,但是德育的表现还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即学生的日常行为。而目前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却通过考试表现出来,即评价手段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长期低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德育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德育的个体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强烈,他们的思想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取向,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彰显德育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要:学生行为失范,德育教育滑坡的病症在于教育评价重智轻德,德育内容空洞乏味。立足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丰富德育内涵,强化德育建设一把手工程,是学校德育建设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出构建主体德育模式势在必行,并指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唤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实现情理交融;开展讨论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判断选择;优化德育环境,发挥隐性课程作用;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6.
德育实效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提出是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这个背景应该是社会的转型。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凸现是有它产生的原因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社会转型。为了适应转型时期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开展德育科研,提高教师育德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道德关怀,实现以对话为德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德育的能力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德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德育的能力限度,德育被赋予了许多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德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应该为当前青少年的道德面貌负主要责任。不能把改善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品德状况的重任过多地压在德育肩上。应该为德育减压和松绑,用合理的、道德的德育去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相似文献   

8.
班组串换德育模式依托于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组,通过学生在班组中位置的动态串换,达到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的目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是具有全时空性和时代性的社会学模式,对构建德育模式的启示在于打破德育课程的限制,推行新道德的时代意识和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10.
郑兴 《文教资料》2006,(22):4-5
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而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灵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是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在于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援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和谐环境。目前,高校德育实践的不足之处在于德育理念滞后,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角色固定化和单一化,无法应对大学生在成长期间所遇到的新问题。我国当代高校德育要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师资的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个别学生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宁可接受处罚和羞辱,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德育常抓不懈,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现行的德育言传多,身教少;认识多,践履少,使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的德育雨过地皮湿。德育不是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驯化,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德育过程要体现尊重、宽容、激励、关爱,要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空间。我们的困境在于,职业学校学生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德育模式却如出一辙。职业学校的德育缺少理解和沟通,缺少人文关怀和行为帮助。  相似文献   

13.
德育活动多为学生排斥且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顾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特点、已有的道德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仝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5.
邱燕 《文教资料》2011,(34):193-194
德育的基础在于生活,让德育生活化,让学生的思想、习惯在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东西,我们从事学校德育,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去谈。古今中外德育的大量事实证明,任何德育工作,如果只采用生硬的灌输手段,只会变成枯燥与空洞无物的说教,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近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出现了教学和德育脱节,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德育这个最需要  相似文献   

17.
德育也需预防接种江苏姜健荣不少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喟:“学校教育一整天,抵不住学生在社会上混一小时。”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缺乏必需的预防接种。要使学生对社会不良影响具备充分的免疫力,学校德育工作也应如医学...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其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学生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是学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丰富生活化德育内容、完善生活化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于华颖 《文教资料》2006,(32):22-23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高校德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当前高校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德育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俊杰 《天津教育》2014,(17):43-44
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淘气的学生,教师苦心规劝,忧心如焚,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怒目相对。为何好心换不来好报?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德育情境设置的不科学:每个人都本能地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训斥式教育,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有痕德育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排斥,于是教师的“好心”自然就被学生当成了“驴肝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