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框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是信息技术能力而不是信息技术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本文根据企业资源理论,从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审视了信息技术能力这一概念,提出了其四类载体、五个层次及以其为基础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类路径模式,为我国那些陷入"IT投资困境"中的企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44-1953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战略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应急反应战略动态能力模型.模型中定义了企业战略三定律,明确了企业战略和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内外部因素的识别模型,从而根据因素的时间、空间、可能性、不确定性等,区分出其被企业处置的优先顺序;还就重要因素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资源能力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模型的组织安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畔  于渤 《科研管理》2017,38(7):72-80
本地搜索通过相邻知识的搜索和挖掘,保证了组织常规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把追赶进程划分为追赶早期和追赶晚期,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追赶阶段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本地搜索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2)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追赶阶段显著调节了能力重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追赶早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追赶晚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丰富了本地搜索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验证了能力重构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追赶企业的本地知识搜索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企业能力: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能力按静态的观点称之为静态能力,按动态的观点称之为动态能力.企业能力是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统一,以静态能力为基础、动态能力为主导.企业的静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实力,企业的动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活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不同组成部分.根据现有的文献分析,阐明企业能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对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动态能力是对静态能力的一种扬弃.提出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也探讨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在管理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李新娜 《内江科技》2007,28(5):147-147,150
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分类以及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语用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动态经济系统的视角,阐述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与系统特征,根据逻辑斯谛成长模型,分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提出产业集聚能力这一决定集群能否持续成长的核心概念.通过影响因素的提取和"三重螺旋"模型的构建,对产业集聚能力进行识别,并归纳出以政府引导、合作网络建设和重点企业培养为主的产业集聚能力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产过程是制造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流程。为了有助于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行,探索企业的精益实施能力,从制造型企业最重要的特征出发,提出了生产过程能力这一概念,并在精益的范畴内加以解释。以专家交流的方式确定了生产过程能力维度下精益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搜集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并验证指标体系的拟合度,期望能为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刚  郭艳婷 《科研管理》2017,38(7):62-71
近年来,一些后发企业开始借助更高的资源平台、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更丰富的能力基础挑战领导企业,而这些变化与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新型技术追赶"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尝试打开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进行战略调整、进而从追赶到超越的黑箱。通过对比分析海尔、美的、格力3家家电企业,纵向归纳出新型技术追赶阶段与以往研究在追赶起点、范围和速度上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横向对比三家企业,解释不同赶超路径的成因。通过构建"新型技术追赶"框架并揭示其背后的动态能力架构,以期对那些接近前沿的后发企业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从多方位、多路径挑战领先者地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冉龙  陈晓玲 《科学学研究》2012,30(2):201-206
 基于对吉利汽车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系统创新与后发企业的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后发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的环境,抓住机会,提升动态能力,实现竞争优势的规律。本文旨在对协同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追赶相关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建新  王毅 《科研管理》2013,34(8):68-74
本文采用"建立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文档资料、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三角验证。我国电视机产业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样的技术追赶路径,即从引进国外成熟期产品制造技术起步追赶,属于典型的单路径模式。我国通信设备产业技术追赶的初始期,在引进国外设备、引进生产线的同时,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后转制为企业)较早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模仿创新);形成了从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切入追赶、从自主开发低端产品起步追赶、从引进高端产品生产线起步追赶等多种追赶路径同时并存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多路径"模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衡量:1)产业内主要企业的专利数量;2)业内专家、研究学者的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明显高于电视机产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在产业技术变革快、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差的情景下,相对于"单路径"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多路径"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理论命题弥补了"特定顺序"和"技术跳跃"两种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技术差距和制度差异可界定出模仿、移植、跟随、竞赛四种技术赶超模式,并识别出六种典型赶超路径.沿着不同路径,赶超模式和制度变革要进行动态调整.赶超路径选择是个情境化问题,且路径演化会相互影响,赶超国家要根据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选择适合的技术赶超路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世界技术领先中心是中国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看FDI与中国的技术追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外国直接投资(FDI)是国际技术扩散和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关于FDI的研究表明,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两个核心因素是当地企业与FDI企业的技术差距,以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与FDI方式技术追赶的分析框架模型;通过收集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在此框架模型下,比较分析了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之一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地区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追赶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技术追赶战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发地区可以凭借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但是技术赶超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即在现有技术差距下,后发地区只有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才能实现技术赶超。本文基于拓展的Verspagen技术赶超模型分析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差距的缩小和技术赶超的实现都取决于后发地区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对后发地区来说,通过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培育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收敛。因此,后发地区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培育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为缩小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赶超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苏敬勤  马欢欢  张帅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88-1898
本研究基于供应链整合的视角,通过对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纵贯式多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在供应链整合情境下,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呈现出一种从低阶到高阶的动态过程,遵循这“局部型技术创新能力--定制化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型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2)供应链整合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一种关键性的创新实践,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并会随之存在模式的动态转变。(3)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能力积累--能力延伸--能力跃迁”的作用机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企业成长的内生能力模型与实证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企业成长是一国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微观基础,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拟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分析关系企业成长的内源性因素,提出关键种因子、优势种因子和冗余种因子是企业成长能力的内在生态载体,它们的生态属性、生态结构、生态关系和形成机理构成了企业的内生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内生能力模型。最后,以我国高技术企业2001-2005年的运行与发展情况为例,对企业的内生能力模型进行实证,形成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姚志坚  姚婕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20-127
技术跨越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跨越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和技术能力发展轨迹,并进行了综合案例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以引进模仿吸收为核心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两种技术能力积累模式。技术能力的积累体现出一个成长型的轨迹,这实际上是成长型技术跨越的机理所在。而在对浙大中控的案例研究剖析中进一步发现,协调的技术能力积累、技术融合和自主核心技术对技术跨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