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我国古典名著时,就会发现有很多诗、词、歌谣,或置于全篇中,或置于某一章节的开头,或附于篇末;其作用也不一而足,或用以评论人物的行为、性格,或借以表达作者的某种看法等等。只不过大多数中学生读者更为关注作品中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于作品中插入的这些诗词可能“不屑一顾”。其实文学作品中引入的诗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其作用是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其他手法难以替代的,在经典名著中更是如此。下面仅以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插入的诗词歌谣为例,来分析其作用。禅…  相似文献   

2.
传世的李白词,除争议颇大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二词外,另外十五首词中,只有《清平调》三首及《秋风清》为李白所作,余十一首虽为词,但皆系后人托李白之名而传世。《清平调》三首虽属李白的作品,但其是三首“披乐”咏唱的声诗,而非词;《秋风清》在宋蜀刻本《李太白集》中,其题则为《三五七言诗》,亦非词。  相似文献   

3.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晁补之谓山谷词为“著腔子唱好诗”,明晰地指出了山谷词与东坡词一样有“以诗为词”的特征。通过山谷词特别是蜀中词与山谷诗的对比,可以得出山谷词“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有以词代诗言志的倾向;具有与诗一样的生新奇崛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山谷诗词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人词,山谷词也常有奇崛的比喻。精警的字眼,骤转的章法。  相似文献   

5.
从温庭筠看晚唐诗的词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时代,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词化倾向,但李贺作品偏于怪异,杜牧倾于俊拔,与柔婉为特质的词有异,李商隐诗作虽深情绵邈,颇具词像,但未作词。而温庭筠才将诗向词靠拢的工作完成,并第一个大力作词。  相似文献   

6.
化用前代诗作的诗意诗境是宋人作词风习,而对原诗的改造融会又是词人以自己的审美品味,创作风格为依据的,因而词人化诗入词的特色便是构成作品风格的重要的微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认识正是准确把握词人词风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以苏拭具体词作为例,以婉约派词家秦观化诗入词特色为参照系,尝试从微观系统考察苏状词风中的“以诗为词”特色。就这一系统看,我们感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得诗魂之精要而为词,词作籍化诗入词所获得的丰富而深刻的涵蕴,“直造少陵堂兴”;使词形成的宏阔超迈的意境更不亚于诗的气度。以这一系统观之,苏轼作词确是使词高蹈于旧日畦径之外,为词“指出向上一路。”(《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学作品的教学中,“诗互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教陶潜《桃花源记》,鲜有问津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授王勃《滕王阁序》,少有人提及《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白流”);至于讲汉魏赋、三曹诗、韩柳、苏辛词、金元曲等。则更缺乏用相应的学作品加以拓展补充,可以说,这方面还留有很多的空白。下面笔以柳宗元诗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入口,填补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8.
古老而文明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从上古诗歌《弹歌》,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到位居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峰的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从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到分属婉约和豪放词风的柳永和苏轼的作品,可谓是博大精深,意存高远。  相似文献   

9.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也许是“诗余”;稼轩之诗,却是“词余”。平心而论,无论数量或质量,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与稼轩词一样,稼轩之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赖聊以诗呜。”(《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0.
广义地说,诗,词、曲,都是诗歌。但它们又各自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在结构必不可少的用“语”方面,也是各具特色的。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回不侔也”。“道”,即作品的“主旨”,或叫“作意”。如何表现“道”?他认为,如果“以诗为词”或“以词为曲”,便都“误矣”。也就是说“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11.
“词别是一家”的词体观念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本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它强调词体作为一个独立、有机的整体以与诗、相区别,包含了对这一艺术形式各个层面和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要求。在李清照《词论》中,这一观念为:声诗并:阐述词体的本体特征;评论作家:强调词体的艺术规范;主情致:揭示词体的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词与诗原本同为一种文体,具有相同的诸多特点。但在抒发人的情感意趣方面,词有异于诗,也优胜于诗.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体制格调;二、句式长短;三、平仄音韵。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989-1052),字希,谥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也许是范仲淹政治、军事上的盛名掩盖了其学上的成就,未引起学史家的足够重视,他的作品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革新运动的倡导之一,其诗论、赋论独具慧眼,而且还是一位享有时誉的作家。他的学创作在诗、、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据《全宋诗》所收范诗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诗的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诗人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本不打算从宏观进行全面把握,仅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选取其诗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清风”“明月”意象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由我校中华词学研究室顾问、陕西龙园餐饮娱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子先生独力创作的《子诗词》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诗词集分为诗部、词部、新诗上、中、下三卷。共收作品179首,附录有师友赠和诗词。该书格律诗词合谱适律。殊为难得,新诗热情洋溢、激情澎湃。月人高级编辑序论其表现手法为“铺叙重于勾勒,抒情重于议论”,艺术风格为“委婉重予豪放,轻松重于凝练”;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几经修订改版,均保留了这篇作品,且分量越来越重,由略读变成了精读。这是教材编订极有深见的选择。但课本对此诗“虚室有余闲”一句中“虚室”一词的处理一直存在问题。“虚室”一词在诗中是用了典、有出处的。先前的版本对此本该有所说明却忽略不作注释;最新版(2004版)对此词作了注释又失之粗糙且注错了出处(课本的注释为:[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在诗中是双关语。语出《老子》)。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中国诗的几个特征:1、中国诗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我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求形成中国诗上述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我国宋代名的学家。诗、词、皆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之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其缘由皆与“新旧党争”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诗歌作品能把人带入一种高尚而美好的境界之中,精神得到净化。教材中的新诗具既有审美个性,又有审美共性,二者融合,使诗由狭小的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诗中包含的哲理,使作品的审美层次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平面走向立体;象征手法的运用,又有力的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拓宽了诗的审美领域,使诗由封闭走向开放。所有这些,构成了现代新诗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现代新诗也正在这种美的追求中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9.
论焦延寿咏昭君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延寿和昭君是同时代的人,他写过两首咏昭君的诗。这两首诗在咏昭君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焦诗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二、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三、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又古老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炎黄子孙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从殷商周秦,到汉唐宋元明清,涌现出大量的诗、词、曲、文作家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人们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精神食粮。如果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就能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