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通过戴望舒,李商隐的情诗比较,力图揭示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渊源,作为乱世中的苦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怀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特质,则从他与李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情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物质,则从他与李商隐相似的爱情观和情诗氛围的营构得以体现,其区别则在情感和情绪分别成为李,戴表现的不同侧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客观上面临着查相同的艺术上的反判任务,因而导致俩人对含蓄诗美的追求,其结果是造成他们情诗艺象的多义性,略有不同的是,李商隐爱用典,而戴望舒偏爱传统意象。  相似文献   

2.
一切因为爱     
当一个学生难,当一个老师更难,如何将师生情转化为朋友情,又怎样将朋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需要爱。因爱而选择;凭爱而坚持;用爱去温暖;在爱中收获。  相似文献   

3.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锦瑟>新论》论证了“《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宋人有《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之说;梁枢同志在宋人的基础上,仔细地研究了李商隐和音乐的关系,这些资料,有助于李商隐研究的深化;但他认为《锦瑟》就是记载李商隐“能以琴瑟演奏其身世之感”,是一首“音乐诗”,这一结论,却未免根据不足。《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千余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的本旨。近三十五年来,除了原来的悼亡说、自伤说外,较新的有“倾向李党说”、“遗嘱说”,但这二种立论缺乏根据,本文不再论及。这里,先谈梁枢同志的新论,然后申述我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一、坎坷的人生 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是痛苦的。是令人为之痛惜的。少年的李商隐为振兴家道而悬头苦读,十九岁时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而聘入幕府,次年李党的王茂才爱其才而聘入幕府,并将其女儿嫁与李商隐。牛党视李商隐为背义忘恩之徒,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漂泊。加上妻子的病逝,又给李商隐以沉痛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得罪令狐绹的原因,旧说多归结于牛、李党争。本作认为此事无关乎党争,是李商隐就婚于王茂元家的结果。李商隐与令狐家之女有恋情,就在令狐家准备招其为婿时,他却与王茂元之女结婚了,因此导致令狐绹对其积怨难释。本还从另外的角度对李商隐的某些诗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一篇锦瑟解人难,可恨无人做郑笺”。历代评论家对《锦瑟》一诗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首诗的确难懂,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应该去分析它的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发和感动及联想是什么,而不能去比附事实。李商隐是最善于运用意象的一位诗人。他诗中的意象、物象大都不是现实的,所象征和比喻的情意也往往难以用现实的理念来解说,因此给人以幽微窈渺而难以捉摸、难以理解的感觉,这当然与他平生的经历和性情有关。就李商隐的天赋资质来说,他似乎生来就具有一种纤细敏锐到几乎病态的感受和情绪。他对客观世界的审视,不…  相似文献   

7.
我为何而生     
这是罗素为其自传所写的序言,篇幅虽短,但因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我为何而生?"这是一个难参的人生之题,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罗素的回答是:爱、知识和怜悯。这三者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纵观罗素的一生,可以说痛苦与欢欣并存。不过自始至终,痛苦也是他生活的动力。在心底里,他还是像雪莱的诗里写的那样:"爱波涛暴风和狂澜——几乎任何事物。"深沉的爱和痛苦汇成一股崇高的悲悯的力量,指引他去追求人类更为理想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如果人生没有花,世上没有爱,那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世界?"所以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真心的去赏识他的学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而情就在赏识中,赏识的核心就是人文、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首先,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用爱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非常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喜欢营造系列意象,并寓之以深刻内涵,表情达意。分析李商隐相关诗歌"神秘而梦幻、瑰丽而妖娆"的"仙道"意象特点,从李商隐诗作中有关的仙道故事入手,是探讨李商隐诗歌创作艺术特色的另一角度。  相似文献   

10.
爱是永恒的话题,有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有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对领导成功人士的敬仰之情;有对爱人的关切之情;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特殊的职业把师生紧紧相连。所以,教师的爱中又多了一种用激情播撒的灵魂之爱,那便是师生之爱。  相似文献   

11.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  相似文献   

12.
周俊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4-105
李商隐是晚唐骈文高手,其祭文和他的诗歌一样形式华美,意思精密,情高婉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其祭文创作中,李商隐将自己对亲人的伤逝之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运用铺排、渲染、变换句式及白描等手法勾勒出来,展示了其祭文华丽、凄美的一面,对后世祭文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登楼,多有慷慨悲歌。东汉王粲登楼,有“悲旧乡”“涕横坠”之态;唐代杜甫登楼,怀“万方多难”、客心伤悲之情;晚唐许浑登咸阳城西楼,发“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生“永忆江湖归白发”之悲。靖康之难后,词人朱敦儒流落江南,他登上金陵西门城楼,遥望中原,该有怎样的感怀呢?品读下面这首词,便可知晓答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二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但情蕴景中,“枯藤…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而不是色欲的角度去写女性、写爱情。李商隐笔下的爱情是一种精神苦恋,是一种有阻隔、有缺憾的爱情观。他的爱情诗表现一种期望与失望、错失与困境、伤感与绝望,这不是美的创造而是美的缺憾,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是其爱情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麦琪的礼物》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关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而又健全的个性,应当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文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则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无一不是精典之作。这些爱情诗文,有的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情思以及至死不变的深厚感情,如第四册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歌颂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面对…  相似文献   

17.
《掌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深刻诠释了掌声之爱、合作之爱、给予之爱、互助之爱带给人的幸福与快乐。"这种文章,就是要让学生读文悟情。理解文本是第一要义。"这是我最初的想法。但是给儿子的一次试读让我改变了初衷。亲子阅读是我和儿子每晚必做的功课,从他7个月大到现在从没有间断过,现在他4岁了,尤其爱上了阅读。那天我给他读了《掌声》:"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我静静地读着,读完了第一自然段,我问他:"有什么想说的吗?  相似文献   

18.
<正>都说语文难教,是因为语文太博大精深了。既然是博大的,就不能只管窥其一斑;既然是精深的,就不能只浮光掠其影。要能认识她的丰富,领略她的风采,突显她的性格。性格一:深情而美丽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是生命的显现,每一篇文字都是一个灵魂,所以语文课堂是生命、情感的课堂。美学家李泽厚说"美在深情"——"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美在深  相似文献   

19.
朋友 是 位 老 师,每 天清 晨 都 要 骑 摩 托 车 去 校 ,有一 天 ,朋 友摔 伤了 ,很 严重 。 我去 看望 他 时, 他气 愤 地说 :“ 哪 个缺 德的在 路上 放了 一 块石 头。”我问 他 为什 么没 看 到。说 看 到了 ,但车 速 太 快 刹 车 不 及 。 继 而 他 说 :“ 来 我不 会开 得 那么 快,可这 条路 我 太熟 了。 ” 这么 平 坦 而 视野 好 的 路 ,他 竟 然 会 摔 得 如 严 重,也 许 真的 是他 太 熟悉 太相 信 这条 路的 缘 故 这让 我想 起 了野 兔。野 兔 是一 种十 分 狡猾 动 物,缺 乏 经验 的猎 手 是很 难捕 获 它们 的。但是 到 …  相似文献   

20.
做好一名教师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格调高远 ,富有爱心。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其实质是对学生充满爱心 ,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 ;孟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大乐事 ,其爱生之情溢于言表 ;陶行知说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 :“教育的一切出发点是爱”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董事长高震东先生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这些教育家都认为 ,教师最核心的道德就是爱学生。真正的好教师一见到学生 ,就由衷地高兴 ,一想到学生 ,责任感就自然升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