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唯一证据方法"仅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它是在日本判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理论,至今仍属于判例法范畴。从证据法原理上看,"唯一证据方法"是当事人的证据申请和法院的证据裁定之间的一种调适。作为证据采纳规则之一,其亦有例外之情形。日本"唯一证据方法"对于我国的证据裁定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证据形式外,又出现了诸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电子证据形式,电子证据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特点,立法应肯定其证据资格,明确其在证据法上的地位,依法进行审查判断,使得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民事证据法的目的可以分为根本目的与第二层次的目的两个层次。发现真实是根本目的,第二层次的目的包括诉讼效率、程序公正、保护其他权益。民事证据法的不同目的之间既有兼容关系,也存在着紧张和冲突。当诸目的出现冲突时,一般应当本着既有利促进实现根本目的又能兼顾其他目的的原则来制定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民事诉讼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任何案件的审判都必须以证据审查为基础。近年来,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对民事证人制度不够重视,致使民事案件审理实践中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作伪证以及证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准确评判当前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现状与缺陷,构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事证人制度体系很有必要,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行政行为在证据法上的问题,主要是其在诉讼中能否被采纳为证据及其证据的价值问题,也就是它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与证据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加拿大证据法中,按照一般的证据规则,传闻证据一般是不被采纳的。但是,该规则也有例外,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满足特定条件时,传闻证据也是可以采纳的。本文就加拿大证据法中的传闻证据的证据规则从其概念、一般规则、例外规则、例外规则适用程序、传统的例外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62):4-5
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是指对史料证据的重视,并将其自觉应用于确认、理解和评价时事之中的心态和能力。基于课程目标内容的修订及其对证据意识的重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史料为证据的方法训练两方面的原因,试题命制出现了考查证据意识的价值取向。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第39题,以全新的情景、全新的方式考查了以史料为证据的使用方法,从时序意识的考查、二重证据法的使用,再到史料权威性的判断、有效证据链的构建,为在纸笔测试中训练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黄文懿 《考试周刊》2010,(10):239-240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民事证据保全法律.本文从民事证据保全的原因、方法及其条件分析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指出应借鉴台湾地区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改革来完善大陆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9.
虚假证据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国的立法和实践当中,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的后果往往是惩戒性的罚款或拘留,而其在证据法上对整个诉讼的影响却没有规定,学界对此也没有研究。英国通过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对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确立了牵连规则,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可能会牵连其整个诉讼请求。牵连规则在伦理和实践上都具有正当性,值得我国证据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刊布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溯源古代小说文体的发生,考订志怪小说的流变,厘清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构性等特征的故事俗赋与小说文体的联系。利用出土文献开展古代小说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古代小说研究,而且也可以为今天的小说、戏剧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建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证据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法律真实的必然要求。为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适应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应当结合司法审判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建构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我国的证据交换制度,这对于完善我国民事审判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和相关制度规则化程序化的缺失,在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作用。完善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应当坚持诚信原则、当事人权利义务平等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与法院适度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规则方面,应当由案件的主审法官主持证据交换,适用证据交换的证据范围方面应当尽量宽泛并明确规定例外情形,增加证据交换的方式并根据证据种类设定不同的证据交换方式,还应构建具体的证据交换的实施规则,明确证据交换的效力和制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缺乏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救助对象范围较狭窄,申请救助的条件比较抽象,缺乏不服驳回司法救助申请的救济程序,没有规定撤销救助的程序,存在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民事司法救助工作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可以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之理由。但对于如何理解此"新的证据"尚无明确定论,学界与实务中仍需探究。本文拟通过对于作为再审事由的"新的证据"的要件构成进行分析梳理,防止适用中的混淆,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15.
从表象看 ,美国消费者分担的举证责任同一般民事诉讼中的原告相比 ,并未得到特别的照顾 ,但美国有关法律制度对消费者的举证责任作出了实质上更加公平、合理的分派 ,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消费者的举证成本 ,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在寻求司法救济中所面临的举证困难和经济困难 ,给予了消费者切实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16.
当庭宣判作为法院宣告判决形式之一,它体现着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最根本的价值,也是符合世界和我国司法改革的主题,更是反映社会民众对诉讼公正和效率的祈求.我国法院虽然在探索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发现其在理论研究、立法技术、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文章在分析当庭宣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当庭宣判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国际私法的立法不应该全面否定反致尤其是狭义反致的适用。在特定身份性涉外民事领域适当采用狭义反致不会影响国家的司法主权和法律实施的完整性,更不会缩小本国法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判决的一致性。适度采用反致制度能够更加公正和谐地解决涉外民事纠纷,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将"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的事由之一。检察机关应当在正确把握新证据的本质、分类、要件,并综合考虑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新证据启动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9.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判决书的相关理论问题并不复杂,而将民事判决书改革与民事法律关系相联系,则是审视民事判决书的一个重要视角.如何从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认识民事法律关系对民事判决书的决定作用和民事判决书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反作用,理性、科学地设计民事判决书,对正在进行的民事判决书改革,乃至对于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短信作为新兴证据出现在诉讼领域,司法实务界对其审查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视短信证据能力、歧视短信证据效力、界定短信证据种类多样化。为了使短信真正被司法人员所认可,赋予短信应有的证据法律地位,必须树立正确的证据观念:理性判断短信的证据能力、正确厘清短信特性与属性的关系、明确界定短信的证据种类。并就短信的审查判断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