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与新闻共同组成新闻宣传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是可以让人们直接表达观点、态度、倾向性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新闻评论可以成为彰显媒体个性的表现平台。网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也是一种生命力最强、最长寿的文体。为提升大家对新闻评论的认同感,笔者准备从广义评论的范畴,通过分析历史典籍探讨一下评论的前世今生,简述一下评论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12):18-26
中国新闻述评文体争鸣现象起于改革开放后首批新闻业务类教程的出版,而逐渐消声于本世纪10年代之后,代之的则是"新闻评论说"的独大,由此带来了新闻述评学界研究与业界应用的"偏评论化",既缩减了新闻述评"报道化"写作模式的应用空间,也弱化了新闻记者作为述评写作主力军的地位,同时背离了新闻文体要为现实语境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为此,文章以新闻述评的文体百年为契机,以文体争鸣为切入,阐述其观点,回顾其过往,陈述其现状,并解读其后果,进而认为:在"泛文体"时代,新闻述评的发展应多一些可能性,故若其争鸣止步于"新闻报道说"或"新闻评论说",会阻碍新闻述评文体功能实现的最大化及其在新媒体空间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前面说过,评论是同消息、通讯并列的新闻三大文体的一种。因此,评论是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文体。在新闻实践中。不能不对评论在类别上加以区分。在新闻习作中,同样要十分注意评论的分类,从而掌握不同评论类别的不同的写作方法。对评论的类别,通常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从内容上分类。有政治评论:以论述政治形势、宏观政策、带全局性的同题为主;经济评论:以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建设,行业和  相似文献   

6.
陈旭 《新闻实践》2013,(8):53-54
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和创新广播新闻评论,扩大其舆论影响力,是当下广播内容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广播新闻评论的优势和不足 相比报纸评论、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广播新闻评论在文字力度、呈现形式和逻辑工整性上都没有太大优势,它最核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新、快、活”三个字上。新,广播不问断、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广播甚至能现场连线记者以口述的形式即刻发表评论,传递最新鲜的观点;快,广播评论简捷明快,口语化的表达虽说会让人记忆不深,但在当下依然能让受众很自然地接受,有先人为主的优势;活,广播新闻评论没有严格的文体、文风限制,表达直接、语言平实,从题材和形式上更贴近受众。但要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原有事件的分析上,还必须联系事物发生的各要素,  相似文献   

7.
王亦高 《新闻传播》2005,(12):30-32,33,36
一、序言 中国近代新闻文体的形成,其间经过了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人们对各种新闻文体特质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本文拟就“新闻评论”文体谈一些看法,核心内容是着重从文体形式上来判断某文是否是新闻评论及其如何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即是说,暂时凌驾于载体与内容之外,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上,抽取出一副外壳的骨架,来看一看中国近代新闻评论的文体沿革。  相似文献   

8.
邹宏 《记者摇篮》2010,(6):33-33,42
在新闻学理论中,人们足将评论作为区别于所有新闻表现形式的一种独市文体来认识的,可见,评论在媒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在避免新闻同质化的竞争中,各媒体不断提升评论在媒体所占的比重及分量,并以此作为展现媒体风格的一种手段,将其当作媒体绽放异彩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被认为是新闻采写中最具难度的体裁之一。和其他类型的传播方式相比,新闻评论更追求表达和传播的效率。然而,往往很多评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略了新闻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1.
陈丽荣 《新闻窗》2010,(3):117-118
新闻是媒体从业者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新闻写作有三要素:一是所报道事件必须真实存在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是为保证所报道新闻的客观性,除在描写人物、场景时,应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时评风吹遍中国新闻媒体。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新闻媒体对时评的文体特征认识并不是很明确,以至于报章网络的许多时评流于形式、盲目跟风。《南方周末》为此发表了叶匡政的文章《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网络和一些学术期刊上关于时评危机的说法也不绝于耳。那么,时评——这个中国新闻评论的第一文体真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吗?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来自社会舆论,又作用于社会舆论,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强化新闻评论。是提升党报引导力的关键所在。尽管一直以来,人们把评论摆在“党报的灵魂和旗帜”的高度加以重视,从报纸的“两类说”而言,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两种主要文体之一(另一种文体是新闻报道)。但在地市级党报中,评论的地位和功用却一度出现弱化的倾向。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论不好写。新闻评论写作对写作者的理论素养、思想积累和文字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在地市级党报中,许多人视之如畏途。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全球化时代里,报纸内容的同质化日趋明显,特别是在本地资源并不充分的城市报纸当中,文体新闻往往处于内容雷同、资源相似的境地。如何在内容同质化的尴尬环境下,体现报纸自身的话语权和风格特点,正是报纸文化新闻报道的时代命题,而对于地方媒体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增加文体事件新闻评论的力度,通过个性文字和鲜明观点,加强自己的声音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新闻评论风格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巍 《新闻界》2006,(4):26-27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至今,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日趋繁茂,并渐渐成为新闻评论中非常引人注目、获得了最大独立空间的评论形态。从一定程度上说,以下几点标志性的成就甚至可以在形态学意义上使其摆脱对时政新闻评论的依附,获得独立存在的地位:平面媒体特别是报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作为最具战斗力的形式,所有的媒体都在倾力打造新闻评论板块。不论是电视媒体、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在整个媒体新闻竞争力布局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不少国际媒体新闻评论以专栏专家形式出现,本身就说明了新闻评论的核心地位。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港台媒体以及海外华人媒体,新闻评论的分量更是日趋厚重。国内读者熟悉的凤凰卫视,新闻评论栏目颇受肯定。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现出新闻评论对于媒体增强竞争力和提升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张传香 《新闻三昧》2005,(10):20-22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精华所在,一份党报区别于一般报纸的最显之处就在于它的切中时弊的精彩评论。新闻评论作为党报的心脏,它最为广大读所钟爱之处就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性、简约的体形式、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语言和谐之美。党报评论的所有这些优点铸就了纸质媒体所特有的审美维度,在广大读群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殊的艺术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至今,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日趋繁茂,并渐渐成为新闻评论中非常引人注目、获得了最大独立空间的评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发号召的一种文字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这种文体具有多样性的形式,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书报评论、文艺评论、国际时事评论等。它既然是评论文章,就具有议论文的特点和功能,同其他形式的议论文一样,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闻文体正呈现界限的模糊化和表达的边缘化趋向.本文认为,新闻文体比较清晰的划分应为基本文体和边缘文体两大类.其中,基本文体包括消息、通讯和评论:边缘文体包括散文式新闻、特写、连续报道、调查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