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东晋宰辅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成为中国历代文士津津乐道的人物。唐代士人肯定谢安的隐逸,赞赏其弃隐入仕的行为,钦慕其东山携妓的风采。唐代士人对谢安的推崇,既受传统隐逸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亦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有关。了解唐代士人推崇谢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魏晋士人追求超越名教、回归自我,也就必然越礼而任情,因而成为一个多情的人群。魏晋士人丰富的感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形成了以“重情”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魏晋是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的时代,其发展阶段:建安年代是道家人生哲学挣脱外在束缚,追求人生真实的内容迅速扩展的时期,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以此为指导,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思想的解放、人生的深刻认识和道家人和哲学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道家人生哲学走进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阶段。魏晋之际的竹林时代是道家人生哲学在理论上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代,道家的人生哲学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和实践,道家学说成了竹林士人不二的选择,成了士人的人生指南,而在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中又呈现出了多样性。至东晋,随着郭象等人内圣王思想的普遍认同,士人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趋于一致,人生被切入到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西汉后期,士人群体迅速分化,向拥戴王莽改制,试图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逃隐山林,静观时变、口外经营、奋起救世三个方向发展。他们中大部分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思想意识、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专制统治者设置的规范中,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西汉末士人很少直接参与农民自发的起义,但社会青任心和参政热情促使他们关心社会。士人在刘秀政权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出谋定荒,规划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奔走呼号,制造舆论;南征北战,攻城掠地。  相似文献   

6.
晚明社会政治腐朽,科举停滞,大量士人仕途受阻,科举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生活物质来源问题困扰着身无他技的士人群体。其中,一部分生员依靠廪粮、廪膳银或学田等维持生活,但这仅是士人中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享受的特别待遇。大部分士人的生活物资,或依靠自谋生计,或依靠家庭、家族、友人相助,晚明士人生活物资来源的多样化趋势,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7.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8.
名教与自然问题是封建社会士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它关乎士人的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的关系.就哲学而言,郭象哲学首先加以解决,慧能禅则进一步统一了二者.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士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身心相离"的生活方式被奉行,"身"限于朝堂之上,"心"则游于山林之间.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救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救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虽然以狐鬼故事著称,但有不少作品反映的是他所生活的康熙时代与他所属的清贫士人阶层的生活。《聊斋志异》这类写实性作品具有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提供了关于17世纪明末清初京杭大运河北方地区乡村社会与都市社会的清贫士人家庭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真实生活处境,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社会群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在清贫士人家庭经济活动中,妇女承担主要的家庭经济生活重任,具有独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嫖"作为唐宋文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文人的创作激情,丰富了唐诗宋词的内容,而且也成为了文人失意后最惬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面临新的化语境,南阳学的发展进入低迷状态,如何利用南阳本土化资源和创作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建构起自己的学观,南阳作家群应朝着知识型、学化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14.
文人的生活处境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从而也决定了他在审美领域里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理论生产中,自由主义文人生活处境优裕,因此能够潜心学术;左翼文人热衷政治,立论偏激,一方面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其无钱生活、无地自由的生活境遇所致。自由主义者的中立态度和左翼文学家的批判立场,由其各自生活处境的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网络更深地融入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很多商务活动和个人工作学习信息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该文结合实践提出了有关网络攻击及防范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7.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8.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士身历乱世,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却并没有表现出颓废软弱之态,相反却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风神独具的人格魅力。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充满了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体悟,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深情脉脉的关怀和眷恋。魏晋送别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也是他们深情兼智慧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相似文献   

20.
《阅微草堂笔记》展示了文人丰富的梦幻世界。梦是文人人生追求和高雅情趣的表现:有追求科举与官禄的科名梦,有反映乾嘉学风的学术梦,有思考人生的哲理梦,有神秘灵感的诗歌梦,还有梦寐以求的古董梦。梦也是文人浪漫风流的感情世界的表现:有凄婉惆怅的爱情梦,有人欲放纵的艳遇梦,还有浸染男风的相思梦。梦表现出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