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师则更应把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死守老一套.而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用“创新”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站在时代制高点上 ,以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为经 ,以当今世界大势为纬 ,将国家与民族的创新能力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反复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创新是江泽民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教育创新问题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 ,很根本的…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把创新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知识和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命运,而教育的“天职”就是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以及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教育的普及问题基本解决、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之后,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蓝。我们的教育只有牢牢抓住“创新”二字,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对创新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应该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03,(7):1-1
知识和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命运,而教育的“天职”就是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以及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教育的普及问题基本解决、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之后,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03,(8):1-1
知识和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命运,而教育的“天职”就是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以及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教育的普及问题基本解决、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之后。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赵群山 《湖北教育》2000,(11):20-21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展望21世纪,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中心课题摆在了学校工作面前。我们通过几年的探索实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将创新教育引入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社会素质,是创新教育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总书记的话深刻地阐明了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  相似文献   

13.
1背景a.知识经济对学校实验教学及考核提出了迫切要求。“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一切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才靠教育。”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和最崇高目标。面对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作了最新诠释。知识分成四个部分,即事实知识或称知事知识,原理知识或称知因知识,技能知识或称知窍知识,人力知识或称知人知识。前两种知识又称…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离不开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代替,因此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教育事业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快树立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掌握创新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 …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交主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社会素质,是创新教育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时代呼唤着创新,创新是实现科教兴国、科技进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要重视创新,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中国科学院部分青年院士时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一、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经济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像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  相似文献   

19.
任何历史时代都有一定的、统帅一切的时代精神。21世纪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当今,面对新课改、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位历史教师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渐进培养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得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改革实施中.要注重观念与能力双改革,教师与学生齐发展.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