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拳论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手进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其根在脚,发于腿”,等都强调了练根,用根,求下盘稳固之理。“稳固下盘内气充实”。太极拳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能离开下盘坚固的作用。劲在根,不倒在根,蹬踩在根,踢摆在根,旋转在根,躲闪在根,纵跳在根,提踹在根,套插在根。理不明拳不精。培其根尤为重要,要明此理,精心研摩,功到自成。  相似文献   

2.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3.
王忠海 《武当》2006,(5):9-10
武当太乙隐仙派中的混元抟气桩是通过顺、逆两种深长呼吸的练习来增加内气,使身体充实,内力雄厚。再通过身体旋转的练习使内气转化成“螺旋内劲”, 用于增强技击时发力的“穿透性”。  相似文献   

4.
(一)熟练套路明确资势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的主要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汪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顶。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有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9,(10):12-14
一、太极养生增气功简介太极养生增气功是练好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的主要环节之一,又是固养先天,培育后天,促使气血流注鼓荡于皮,气降涌泉,使底盘稳固,周天畅通的有效措施。故陈鑫曰:“根深叶茂,则枝叶自荣。”  相似文献   

6.
“大金刚养生功”又称“金刚养生功八势”,源自少林大金刚拳的“内功法”。可在“丹田”功基础上练习此功。拳法主张“入寂禅修,拳禅一体”,也就是通过锻炼,达到内、外功夫的统一,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一,通达一体,充实拳法击技。此功法具有技击、健身、养生三大功效。其功法简洁易行,神形兼备,效果显著,近年来深受武术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易和 《健身科学》2008,(1):32-32
步型是指下肢脚腿的基本形状。拳中有百练不如一站之说,这里"站"包含了各种步型的练习,步不稳则拳乱。步型的稳固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 《精武》2003,(1):60-60
中华武术讲求“内外兼修”。外,即练习各种拳械;内,即修炼内功(气功)。纵观历代武林宗师,莫不是内外皆精者。  相似文献   

9.
宋学玉 《武当》2006,(5):3-6
此拳承于道教老前辈古理涵道长,因创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云台山,故以山命拳名。“云台八步金砖”源出“云台七步金莲”, 罡履北斗七星行拳,清早期经与陕鄂道教门内术技融合后定架, 步从八门八形走架,既是“玄灯攒”、“金甲灿”等高级拳路的精华凝炼,又是门内各拳架之身手步形法意的根基与提升。因行拳仅在丈尺之内,以八步外练筋形,内修丹气,简行妙持,故有步步珍如黄金之喻。  相似文献   

10.
武术套路练习对人的姿态和身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长拳类,包括刀、枪、棍、剑、拳的风格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静止动作挺拔刚毅,因此从身型要求,头要正,胸要挺,腰要立,这些要求完全是于动作的形态和内在气的配合所需要的,长拳讲究“提气”、“托气”、“沉气”、“聚气”等,有了身型和内在气的配合,在完成动作中就会体现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站如松”等形态要求。 太极拳是武术健身类的一个代表拳种,其身型要求头要上顶(虚领顶劲)下颌内收,面部自然,口自然合闭,肩要松沉,肘要下垂,两腋松空,含胸(胸部肌…  相似文献   

11.
柔拳又称禅功柔拳,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基础动作是八大圆、十二小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配合身法画圆,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来回一条线练习。其套路共分三路,动作朴实无华,简单易学。演练要求柔中有刚、圆滑连贯、力走螺旋、出手成圈、圈圈相连、滚进滚出、摇身晃膀、变化无数,三齐(手、足、眼)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舍、气与力合),神形化一,心动身嗵、内气通达,禅拳至融。  相似文献   

12.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的拳术内容丰富多彩,流派繁衍。古往今来,对于庞杂的拳术种类,有着许多不同的区分方法。一、以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为界分成“内外家”。“内家”拳一派注重内脏器官的修养与其功能锻炼,练习时强调意识引导动作,交手时以静待动,以守为主。“外家”拳一派则注重拳脚功夫的练习,讲究“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交手时主张先发制人,以攻为上。  相似文献   

14.
第3层功夫“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3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在第1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2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3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16.
<正>外家拳与内家拳都讲究练气。外家拳,或者说中国功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人们有了一些疑问:外家拳的气和内家拳的气,是不是同一种气?这两种拳的练法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内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一.人体的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未一场空。”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练习洪家拳,不能光是练习套路、散手等技法,还应在功力练习上勤下苦功,只有技法和实力相辅相成,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术高手。  相似文献   

18.
孔云鹏 《武当》2012,(10):12
拳谚有"百炼不如一站"之说。站桩既能增强体质,稳固根基,又可以提高技击能力。武当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十分注重内功修炼。武当内功三盘桩是武当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站桩功法,它采用站式进行锻炼。基本桩法有三种,即地盘桩、人盘桩  相似文献   

19.
咏春拳     
学习咏春拳可分七个阶段.下面将其简述如下,一、学习咏春气功(肾气旧元力),练寸劲,扯日字拳,单郭手,二、练习汉人压腰,练连环三垂,日字拳,扁身拳,留手,内搭手,内,k耕手,单形手。三、练习汉人推手(练桥、腰、5),初级弟手,通过推手练习理解F法、脚法、步法、顾法、克法、截法、g法四、学习三套基本拳法--"小)头","寻桥"和"标指"。特别是"小念头"要掌握正确的时部位置,中线防御要领和简而精的攻防动作。五、练习影手,要先练知觉,后练打手,理解八法(耕拦摊膀,新摸荡持)和时法,中线的出击,加深理解"明动静,知归…  相似文献   

20.
沈明 《武当》2013,(7):24-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