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4.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再论汉语的中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对中间结构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到乔姆斯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探讨汉语的中间结构.一些研究认为汉语中间结构的表现形式是“NP V-起来 AP“,而且对这一结构提出了一定的限制条件.近两年国内出现了对此研究的不同结论.文章对现有的文献,特别是最近的两个重要研究,作了回顾和讨论.作者认为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应该严格参考英语中间结构的定义.但另一方面,关于汉语中间结构包含三个句型(“NP V-起来 AP“、“NP V-上去 AP“和“NP V-着 AP“)的结论有其合理性,但有必要对这三种结构作进一步的细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存在"数+名+名"结构,本文简述这种结构的大致类型,着重分析其中较为常见的"(数+名1)+名2"结构及其特征.特征分析建立在与另一常见结构--"数+量+名"结构比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多(么)"感叹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型,其基本形式是"多(么)+AP/VP"结构,其中的形容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只能是表程度差别的短语."多(么)"感叹句一般翻译为英语的how感叹句,其中的"多(么)+AP+的+NP"形式翻译为英语的what感叹句.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位结构,运用到英汉翻译研究当中,对两种语言的主位进行对比,并试图分析这种差异在翻译结构转换中的应用。英语是一种主语突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话题突显,反映在主位结构上的差异便是英语的主位多是主语主位,而汉语多是话题主位,甚至小句中的主语还常被省略。因而,在英汉互译中,主语和话题的转换便是常见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词v*的位置,再与其"致使"义强特征合并,发生再词化。在双层vP壳结构中,v*比v的特征更强。因此,再词化后,v*"致使"义更强特征吸引O1移位到[v*P,NP]的NP位置,居于O2之前,作为受事充当V再词化后的内论元,而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因处于v*"致使"义的底下,没有使O2再移位,仍以受事或目标做词化后隐含的v的内论元,由此形成了"(V+O1)+O2"这样的S-结构。这类结构是V经两次移位合并后再词化的产物。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生成的过程,并解释了其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主位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提出的,后经过许多语言学家的继续探讨,主位结构发展为现在的由主位和述位组成的结构。韩礼德1994年给主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是小句的起始点。"但是,主位结构是否也适用于汉语呢?文章将主要从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上论述英语主位和汉语主题的对比以及该概念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陆俭明(2003)提出"NP+的+VP"结构中"的"具有名词性特征,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本文首先根据"NP+的+VP"的特点,把该结构扩展到"XP1+的+XP2"结构,并用排除归纳法证明"的"在这一结构具有名词性的原因,同时对"的"名词性特征的来历做了解释.接着把"XP1+的+XP2"结构类推到几种内部没有语义关系的结构,进一步证明"的"的名词性. "的"字结构说突破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形式与意义对应的传统观念,倡导形式与功能对应的新观念,这给认识形式与意义不对应的句法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交际的出发点。主位结构通过句子的主位切分来了解语篇内部各个句子之间内在联系和信息分布规律。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本文从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推进角度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主位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讨论了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切换的重要性及对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红艳  刘静 《考试周刊》2009,(51):41-42
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在注重主题的语言里主位与主题是一个研究领域。本文主要通过说明英语的主位与汉语的话题的差异,从英汉不同文化心理和思维角度运用Halliday和徐盛桓的主位推进模式来看英汉主位推进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V+到+NP"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结构,不同的人对这一结构的意义理解一般是相同的,但一涉及语法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到+NP"结构的分析步骤:1.分清"到"后"NP"的类型;2.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到",对号入座."V+到+NP"结构分析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2."到"的词性虚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语法分布的角度,通过对能进入"看(瞧)+把+NP+V+得(的)"句式的动词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从语言的具体使用方面探讨动词类型对整个句式语义方面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略谈了虚化的助词"看"或"瞧"对该句式语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香  白荃 《现代语文》2009,(6):40-42
学者们-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翻译时采用何种主位推进模式由英语和汉语语篇的主位特征和主位推进模式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决定。英译时,汉语话题主位应转变为译入语的主语,形成SV提挈主轴。英汉语在句子基本主干的表意逻辑和语序上的相同性决定在没有语言差异或者能够予以克服的前提下保留原语主位推进模式的原则。而语言和民族认知过程的差异决定在更多情况下需要结构重组,重新选择主位推进模式。翻译说明文(概念说明、叙述和描写)类别的语篇单位时应该主要选择连续型的模式;议论文翻译宜用延续型、派生型和框架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简析了近代汉语中一类特殊被动式:"(主语)+被+主谓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在近代汉语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被影响式"这个概念,并且连带讨论了汉语被动式的基本作用问题,认为被动式的中心结构具有工具性,它不管语义的悲喜色彩,只强调受事的"蒙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