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戏曲作为成都大众主要娱乐方式,面临着地方报纸以"救国"为名义的强烈批评,戏院被建构成一种与"救国"话语相对立的形象。在"救国"话语的压力下,成都的戏曲行业一方面以演出"抗敌"戏曲来遮蔽其"娱乐"性质,另一方面则以参与募捐来化解"救国"与"娱乐"的对立。然而,戏曲行业的相关努力,无法扭转大众娱乐在社会舆论中的不利处境。以"救国"的名义,大众娱乐被改变了,但这种改变终究有一定限度。因为传统戏曲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的基本作用一旦消失,传统戏曲的生存必将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2.
戏曲职业艺术编导的实践中,引发出对戏曲导演"新程式"创造的思考,文中从戏曲"导演程式"的观点入手,结合新时期以来戏曲舞台艺术实践,导演程式的详细实例,深入戏曲程式系统的内部焦点予以辨析、阐述,以得出比力客观的结论,指明戏曲导演艺术实践在未来发展中可能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手段,开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戏曲舞台的实践中看,"做"和"打"包含了戏曲的主要表演内容,这种表演内容无一不是戏曲舞蹈中的流动造型和表态造型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新编戏曲作品的不断涌现为湖北戏曲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十年来,湖北戏曲发展历程可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后推出了以京剧"五连冠"和花鼓戏"长湖三部曲"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彰显了湖北戏曲大省的地位.湖北戏曲近40年来取得不俗成绩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编剧者明确的创新意识、荆楚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戏曲改良"催生了晚清戏曲的再度繁荣,戏曲与小说互相渗透、彼此合流的现象突出,仔细考察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发现刊载于其中的戏曲理论文章、戏曲作品类型和有关戏曲栏目等"戏曲的小说化"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谭月 《儿童音乐》2014,(8):60-62
正中华民族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算是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中,戏曲艺术已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成为音乐教育者的首要目标。2013年初我校有幸成为"湖南省戏曲进校园,小学生学戏曲"的试点学校之一。乘着推广普及传统戏曲的东风,我校以京剧、花鼓戏为主,让戏曲走进了课堂,唱响了校园。为了让戏曲顺利进入小学生课堂,我们首先向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他们对戏曲进课堂的看法。同时向  相似文献   

11.
戏曲评点在明代产生,《西厢记》是最早进入评点视野和现存评本最多的作品,堪为明代戏曲评点之代表。《西厢记》评点呈现出评点意图旨在娱情、评点方式渐趋系统、评点内容渐重叙事、评点美学重在求"真"等四个稳定的文学特征,表明戏曲评点在明代已经成熟,而这种成熟促使戏曲理论迅猛发展,戏曲文体也终得以独立于中国文体之林。  相似文献   

12.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支丰宜《曲目新编》是清代颇具特色的一部戏曲论著。该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旧有"曲目"进行了增补与注释,使之成为清代晚期较重要的戏曲研究之一。其戏曲学主要表现为以图表形式开创了戏曲编目的新天地、以清代"国朝"剧目为重点的新编指导思想、"频补"内容丰富且皆可据信等几个方面。《曲目新编》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赵星 《考试周刊》2014,(59):18-19
戏曲民俗学从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已经进入大学讲堂。戏曲民俗学的讲授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一个前提"——戏曲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个中间环节"——地方曲艺是戏曲与民俗之间的纽带;"一个立足点"——本地区的戏曲及曲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戏曲民俗学的教学目的及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词足达情"是晚明戏曲家孟称舜所提出的一种戏曲审美观念。这种戏曲审美观强调无论是戏曲创作,还是戏曲鉴赏、批评,都应该"词足达情",即无论写景、叙事,曲词宾白抑或情节关目,戏曲艺术都应该将"传情"作为第一要务。如果"词足达情",那么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就会呈现"浑厚"的特点,否则就会"俊而薄"。孟称舜的这种认识基于"汤、沈之争"而提出,符合戏曲艺术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1,(4):81-88
文章以汪光被《芙蓉楼》《广寒香》刻本的插图为中心,揭示汪光被戏曲插图版画与曲文评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体内部分析其戏曲评点、插图、文本三维关系,发现汪光被戏曲评点、插图、文本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插图"意境"与评点内容相统一、插图表现与评点思想相暗合、插图与评点互为补充成为其戏曲刊本最为重要的三大特征,充分展现出明末清初文人戏曲作品传播的真实风貌。  相似文献   

19.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卒后,明神宗朱翊钧长期怠政不朝,国势渐趋衰微。但就明清宫廷戏曲的嬗变而论,这一时期却是新的变革时代。"四斋""玉熙宫"这两个专门戏曲承应机构的成立尤其引人瞩目。"四斋"是万历时期专为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成立的戏曲承应机构,其存续时间当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之间。"玉熙宫"则是专门负责为神宗演出戏曲的承应机构,成立时间当在万历十年(1582)至二十六年(1598)之间,它以既有之宫殿——玉熙宫作为固定的戏曲教习、演出场所,伶人包括宦官和女伎,演出内容有宫戏、外戏,至明末仍然存在。这两个内廷戏曲承应机构的成立,对晚明乃至明清时期宫廷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奇"这一美学范畴在明清戏曲中得以大张旗鼓的张扬,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明清戏曲家对戏曲作品"奇"的欣赏和对戏曲搬演"奇"的追求,都表明明清戏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