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台湾少数民族是古代东亚族群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边缘环节。自17世纪以来的四百多年里,受汉移民宗教信仰和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些外来宗教文化在台湾少数民族社会传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且由于接受与涵化外来宗教文化的形式与历史条件不同,导致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与社会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面临更为急剧的文化变迁和生计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因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丽江是典型的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兼备的社会转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兼具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以及文化变迁、生计方式改变、人口流动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特点。当地学校教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应,但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基于本地实际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实施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娱乐功能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未来主要开发方向,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功能价值必须了解其发展变迁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功能性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变迁的主要因素,从其娱乐功能出发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为娱神、娱己、娱人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娱乐功能表现差异明显。文章从文化系统论要素、结构、功能角度系统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内涵变迁机理。  相似文献   

4.
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是在新疆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化环境中形成的。新疆现代社会化变迁对干部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化结构与化冲突上,少数民族干部在继承优良化传统的同时,提高自身化素质与管理化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三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势在必行。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其内在的特性,发展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文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伴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确实暴露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而转型与重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正确把握重构的现代取向。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是必然的。以广西壮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为例,论述它由民间娱乐走向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试图从民族学角度来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以及对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镜花缘》中的武则天是天星心月狐下凡,她的命运与这颗星宿紧密相连.“心”、“月”、“狐”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武则天的文化意象.“心”指心宿,代表中心地位,指明了武则天乃帝王之尊.小说家以此彰明“君权神授”,用天命肯定人事.“月”主阴,指女性,暗示武则天的性别身份,指责她错乱阴阳,僭越篡位.“狐”体现了人们对武则天审美态度的变化,从正面到反面、从阳刚到阴柔、从高蹈的人君堕落成异类.从“心”、“月”至“狐”,展现了武则天从“神”、“人”到“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中的四关名称,饶有趣味,又蕴含深意:一则对应五行,二则反映四关的内容和本质。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林太乙与张心沧对四关名称的翻译都没有达到充分的语境效果。由于中英文字与文化的差异,翻译四关名称时,完全展现其中的文化意象实属理想,但是获取最佳关联性,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武松有"花荣之雅"是金圣叹提出的观点,迄今未有人作过具体的论说。从小说文本的分析可看出:多面的武松确有与花荣相似的"雅",那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不知而不愠"的沉着从容的"雅量"以及言辞的得体。弄清这一点,对于更好地把握武松和花荣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有效地纠正刘再复先生在《双典批判》中对《水浒传》、对武松的片面批判恐怕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15.
白粉墙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孕育出了《黄杨扁担》、《一把菜籽》这样优美的花灯曲调音乐,因而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传统的和谐统一,成为白粉墙村民间音乐的生态基础。现代化的强力借交通的便利(渝湘高速公路),可能彻底改变白粉墙村文化生态的和谐基础。白粉墙村灯班第三、四两代花灯传人迥然不同的经济现状,提醒我们这个变化的实际开始。  相似文献   

16.
文静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4):119-121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王华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打量并审视着当今工业化车轮碾向乡野的情景,以及由此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不安与躁动。长篇小说《桥溪庄》描绘了一幅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破坏后焦虑和忧郁的众生相。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关怀意识,深深扎根在王华的心里。《桥溪庄》乍看之下是反映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生殖危机的故事,然而,它的现实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更唤起了我们对生存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并体现出作者对当代受到生态环境侵袭的农村底层民众的悲悯与关怀。  相似文献   

17.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和文化变迁一直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也经常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双江县布朗族在生计方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婚姻家庭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不断整合以适应现代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问所表现出来的竖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吴三桂尸体是否为清朝政府所获,300年来多有疑惑。2010年7月,在考察贵州岑巩县之水尾镇马家寨时,听到吴氏秘传人谈过诸多有关陈圆圆梦幻中吴三桂的影子,令人生疑。不久,传出发现一座怪异墓碑。同年10月,再次考察马家寨,对于这座墓碑进行研究的结果证实,这是吴三桂的墓。为此,本文对陈圆圆梦幻中有关吴三桂尸体的行踪和吴三桂墓碑等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考证,结论是:墓碑是吴三桂的。本文将对这个墓碑进行考察的情况,加以如实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